广州国有资产总额全国第五!在上午召开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会议上,相关报告透露了国资国企改革“路线图”
广州酒家等一批企业将加快上市
“上市公司成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加快推进广州港、广州酒家等一批重要企业上市”,“推进广州银行股权转让”,“建立创新容错机制”,“探索实施员工持股”……在今天上午召开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市国资委主任黄伟林作了《关于广州市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情况的报告》。报告中透露了一系列广州国资国有企业改革推进的“路线图”和即将展开的“新动作”
推进步骤
国资公司尽快挂牌运作
在目前备受关注的、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上,广州积极推进国资国有企业的股改和上市。目前,国资委直接监管的竞争性企业已全部改造成为公司制企业,直接监管企业近七成实现混合所有制。共有国有控股上市公司21家,其中整体上市或主业整体上市8家。截至今年6月末,上市公司总市值2070亿元,培育上市后备企业20多家。2011年以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近800亿元。2013年成功设立广州国资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现总规模达162亿元。
在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设立及运作上,黄伟林透露,《广州国资发展控股有限公司组建方案(稿)》已经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将尽快挂牌运作。
对于各界比较关注的国资企业用人机制问题,黄伟林表示,2009年广州就已全面取消国企及其领导人行政级别,实行动态管理。创新企业领导人员选拔机制,2013年完成10家企业6名董事长、8名总经理、8名纪委书记的公推遴选和聘任工作。推进4家上市公司开展股权激励试点,1家上市公司开展现金激励试点。建立企业特别年金制度。
上市公司将成为“主打”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省市,国资国有企业改革成了最热门的话题。广州将有什么样的新举措?
对此,黄伟林透露了今后的很多改革新“动作”———首先大力发展国资金融业。促进两大金融控股平台、三家银行、两大证券做强做大。围绕全市十大重点产业,进一步加快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装备、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发展。
其次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黄伟林明确,上市公司将成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广州将加快推进广州港、广州酒家等一批重要企业上市。同时推动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梳理国有全资企业引入非国有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清单,筹备召开国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对接会。探索推进一批市属企业投资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
推进广州银行股权转让。探索实施员工持股。鼓励有条件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按国家政策实施管理层和技术骨干持股。
再次,将促进国资监管方式的转变,一方面搭建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建立若干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进国有资本在流动中调整和升值。另一方面加快股权基金发展。力争三年内总体规模扩大至500亿元—600亿元,加大对优质企业和项目的投资。
拟建立创新容错机制
在管理和用人机制上,黄伟林提出,会进一步推进企业领导人员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任期、交流和退出机制,在竞争充分行业加快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在薪酬上,加快出台与统一监管相适应的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办法,强化分类考核、工资收入“能高能低”等机制。加强中长期股权激励和现金激励。
也会分类加强董事会建设:竞争性企业包括金融企业推进以外部董事过半为主的规范董事会建设;准公益性企业从公司制改革入手,推进外部董事占1/3为主的规范董事会建设。加强监事会制度建设,配齐配强外派监事人员,着手理顺外派人员管理体制,改变编制、行政关系和日常管理“三分离”状况。
黄伟林还特别提出,要建立创新容错机制。培育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对依法依规推进改革创新、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未造成重大损失、勤勉尽责、未牟取私利的,不作负面评价,免于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难点梳理
国资布局过宽过散龙头企业还不够多
●国有资产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分布面仍过宽、过散,合理流动机制不够健全。
●大型龙头企业不多。只有1家世界500强企业、5家中国500强企业,与上海、北京、天津仍有较大差距。
●国有资本投资运作有待加强。整体上市或主业整体上市的企业还较少,资本运作平台尚未组建完成,国有资本在流动中调整和升值的成效还不够明显。
●国企市场化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待进一步推进发展。国企领导人员管理方式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问题依然存在。市场化、科学化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完善。
●准公益性企业转型创新发展任务较重。破解政府性债务任务艰巨,企业市场化运作水平亟待提高。
●国资监管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监督制度的针对性和执行的刚性化有待加强。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逐步解决。
家底
国有净资产为3538.3亿元
截至2013年末,全市(含区)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额为18085.4亿元,国有净资产为3538.3亿元。其中,市本级国有资产总额16938.8亿元、占93.7%,国有净资产3081.1亿元、占87.1%;区属国有资产总额1146.6亿元、占6.3%,国有净资产457.2亿元、占12.9%。
在市本级国有资产中,从资产总额看,竞争性企业资产12887.2亿元、占76.1%,准公益性企业资产4051.6亿元、占23.9%;从国有净资产看,竞争性企业净资产1455.3亿元、占47.2%,准公益性企业净资产1625.8亿元、占52.8%。
实力
国有资产总额全国排名第五
资产总额显著增大
省会城市排位第一截至2013年末,市本级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额16938.8亿元,国有净资产3081.1亿元,分别是2005年末的3.7倍和2.8倍,8年平均递增17.6%和13.5%。国有资产总额居于四大直辖市之后,排在全国城市第5位、省会城市第1位,约占全省经营性国有资产的45%。
经营效益显著提升
去年入账4833.4亿元2013年,市属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33.4亿元、利润总额359.9亿元、国有净利润129.8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7倍、3.5倍和3.9倍,8年平均递增13.3%、17%和18.5%。2013年,市属企业净资产收益率6.3%,其中竞争性企业达到11%,较全国地方国企平均值分别高出2.9个和7.6个百分点。如按国有净资产计算,竞争性企业收益率为10.1%,准公益性企业收益率为-1.1%。。
收益贡献显著增加
年均增长46.7%2001年起广州即按照20%的比例全面征收国有资本收益,高于中央企业0-15%的比例。2005至2014年,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共上缴国资收益253.01亿元。其中,2014年预算上缴国资收益62.86亿元,是2005年的31.4倍,年均增长46.7%。
企业实力显著增强
5家企业入“500强"2013年,5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13家企业入选“中国服务企业500强”。目前,共有资产总额超100亿元企业20家,其中超1000亿元5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4家,其中超1000亿元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