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lates/default/images/logo.jpg)
TIT纺织服装创意园、太古仓创意园、动漫游戏创意园、红专厂艺术生活区……近年来,广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建及在建的文化创意产业区已达62家。但是,也有研究指出,这些文化创意园区部分存在同质化、产业链不完整、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滞后等问题。
广州市社科院日前发布《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4)》,对“广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做了详细分析。研究人员认为,应该明确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进行总体规划,同时要加强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集聚区多处于成长阶段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指参与文化创意的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经济现象。主要体现为文化创意厂区、文化休闲街区、时尚设计社区、影视制作基地、原创艺术集聚区、工业设计园区和动漫产业集群等。
据统计,目前广州市共有62个已建或在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从发展阶段看,这些集聚区大多处于成长期(注册年限在3~8年之间)。
从广州统计监测的22686家文化创意企业空间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天河、越秀、海珠三个中心城区,三区文化创意企业数占全市文化创意企业统计监测总数的64.59%。
但进一步分析发现,萝岗区共拥有文化创意企业349家,在12个行政区中位居第9位,但平均每家企业的营业收入高达10024万元,位居第一;从化区共拥有文化创意企业265家,在12个行政区中位居第11位,但平均每家企业的营业收入为2260万元,位居第二;同样,南沙区共拥有文化创意企业104家,在12个行政区中位居最后一位,但平均每家企业全年营业收入高达1670万元,位居第三位。而越秀、天河、海珠等中心城区,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区,法人单位数量多,但平均营业收入偏少。
部分存在同质化现象
报告同时认为,广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也存在同质化现象,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优势日趋弱化,缺乏龙头企业和大项目的投资带动作用,集聚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和文化生态不完整,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配套政策滞后。这些问题已成为广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持续发展的瓶颈。
“从目前来看,各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多数遵循政府引导和规划建设的相同模式,具有跟风倾向,特色不明显,集聚区缺乏自身特有的品牌性文化符号,有些变相发展成为房地产项目,这对于优质特色产业资源的集聚十分不利。”
从国内外典型集聚区的成功经验来看,产业发展方向的准确定位是涉及集聚区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近年来,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规模数量虽然快速扩张,但是集聚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大多不明确。
报告建议,应明确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对其进行梳理,把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发展与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战略紧密结合,打造成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并成为文化创意产业资金的重点扶持对象。
76%从业人员为
大专及以下学历
对13个集聚区的1000人进行统计后还发现,集聚区人员学历水平偏低,人员年龄则集中在45岁以下。
在1000名受统计人员中,博士仅有7人,硕士仅有23人。在13个集聚区中,仅有3个集聚区拥有博士学历的文化创意产业人员,7个集聚区拥有硕士学历文化创意产业人员,博士和硕士分别仅占样本数的0.7%、2.3%,总数仅占3%。本科学历人员有20.5%,大专及以下比例最高,有76.5%,可见高学历人才非常匮乏。
年龄结构方面,在25岁以下的文化创意产业人员占25.5%,25~35岁的文化创意人员占37.5,35~45岁的人员占28.1%,45岁以上的人员占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