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共同体建设加速跑
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01日

11月20日上午,白云区首个产业发展中心——绿地集团产业发展中心正式挂牌。旨在打造优质产业载体,政府与企业联手走在了一起。按照计划,白云区将针对该中心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体系,统筹配套优化政务服务。同时,绿地集团将发挥其品牌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做好产业定位、整合发展资源,打造新型产业园区。政企互动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方共赢。

白云区此举意义深远。伴随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全面推开及白云区独特的生活创业成本优势,白云区已成为广州新增市场主体扎堆集聚的沃土,全区市场主体数量约占全市五分之一。然而,辖区企业亦整体呈现出“小而不强、多而不精、大而迁之”的区域特征。如何扭转这一局面?唯有升级产业载体与城市环境,既培育“本地芝麻”长成“西瓜”,又“筑好巢、引好鸟”。当前,白云区决策层已作出部署,充分利用全区已有的综合办公楼宇、产业园区和科技孵化基地等载体资源,建设一批由政府与运营主体共同打造的产业发展共同体,重构白云产业版图。

绿地集团饮得“头啖汤”

11月20日上午,位于白云新城的绿地中心人头攒动、欢声一片。全区首个产业发展中心——绿地集团产业发展中心挂牌仪式在此举行。

作为广州城市综合体的代表性地标,绿地中心的一举一动引人关注。这一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自立项之初,即被定位为广州北部高端商务办公的代表、广州知名企业办公的总部基地。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陈勇直言,绿地集团产业发展中心在白云区扎根,是白云区政企联动、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的新探索。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政企合作,充分利用综合办公楼宇、产业运营园区和科技孵化基地,打造一批由政府和载体运营主体共同筹建的产业发展中心。”陈勇表示,白云区将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体系,统筹配套优化政务服务,为入驻企业及项目开通代办审批服务“一条龙”绿色通道,全面落实“一企一策”扶持政策,创新探索产业发展中心封闭式管理。

绿地集团产业发展中心总经理汤洪志表示,中心将结合白云区着力引导的产业类别进行重点突破。“集团将与政府服务企业的公共政策协调配合,致力于将绿地集团产业发展中心建成面向金融、空港、健康、电商、文化五大类产业的发展平台,打造出一个符合白云产业发展导向与绿地集团战略需求的集聚中心。”汤洪志说。

其具体任务,一是设计产业定位、整合产业资源,打造新型产业园区;二是搭建企业发展与扶持平台,与政府联合扶持和服务合作企业。

记者获取的一份宣传推介书显示,中心将通过金融服务、政策支持、企业合作、企划服务及媒体宣传五大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从而实现产业地产的企业“吸铁石”、人口导入、政策放大、企业“黏性”、产业链集聚以及招才引智六大效应。

拿金融服务来说,中心通过与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搭建金融板块平台;企业合作方面,主要以各类商协会为枢纽,同时加强与政府经济职能部门联系。

中心聚合效应已经显现。据媒体披露,中国航空信息战略研究中心、京东电商集团、中国银行华南支行总部和一家国际化妆品品牌亚太总部已入驻。

此举亦暗合绿地集团的战略转型,即逐步实现从房地产开发商向运营服务商的转变。“不仅要创造城市的物理空间,还要创造城市的经济成长空间,由建造商变成运营商。”

据了解,绿地集团此前已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中央广场挂牌华南区首个产业发展中心。去年底,该集团已在环北京新兴产业区布局产业发展中心。

企业壮大需要优质发展空间

白云区力倡政企联手打造产业发展共同体,主因在于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优质发展空间作支撑。

伴随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全面推开及白云区独特的生活创业成本优势,白云区已成为广州新增市场主体扎堆集聚的大区。从规模上看,截至今年9月,全区拥有各类市场主体共计196742户。目前,广州市有各类市场主体111.4万户。这意味着,该区的市场主体占广州全市总量的近五分之一。通俗点说,广州市五个老板或企业,就有一个在白云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然而,尽管全区市场主体绝对量大,但发展质量却参差不齐,整体效益偏低。来自区国税局的数据显示,全区在管国税纳税户仅11万户左右,足以说明问题。

其重要原因之一,乃在于缺少优质的产业载体培养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在白云区,不少极具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扎堆集聚在村社工业区,园区管理服务水平低、配套环境差、人才吸引力弱,公共服务常常面临“最后一公里”的短缺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此外,村社工业区往往涉及违法用地与违法建设,土地房屋产权不明晰,土地资本不能转化为企业经营发展资本。

在上述情形下,不少企业纷纷“用脚投票”迁往外地。来自区科信局的调研报告显示,全区现有至德科技企业孵化器、嘉溢科技企业孵化器和联炬科技企业孵化器等3家国家级孵化器,在孵企业242家,总量不算少,但多数“毕业”企业迁往区外发展。仅至德科技企业孵化器一家,由于缺乏发展空间,就有32家孵化“毕业”的科技型企业迁出发展。

缺乏好的产业载体,白云区不仅失去了将“本地芝麻”培育成“西瓜”的机会,也让“外地凤凰”多了落地的顾虑,招商引资的竞争力遭到削弱。

尽管如此,凭借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及功能定位,白云区还是频频获得投资创业者的青睐。

前不久,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发布榜单,白云区荣膺2014年度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区第七位,与常州武进、杭州萧山、广东“南番顺”等明星县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区新设立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分别为12866户和12121户,引进九元航空、云凯置业、华一电子等注册资本上亿元企业16家。

白云区决策层认为,如果能打造好一批包括综合办公楼宇、产业园区和科技孵化基地的产业载体,为高端产业、优质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势必重构白云经济的新优势。

产业集聚需要优质发展载体

一直以来,白云区经济规模并不算小。放眼广东,其GDP总量甚至超过清远、韶关等多个地级市,也超过内地不少中等城市,足以说明白云区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白云区的忧虑主要在于优势产业不明显。在全球化和大数据时代,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没有形成优势产业集聚,区域经济的规模优势很容易被消耗殆尽。

去年至今,白云区结合区域发展实际,进一步明晰了临空产业、健康医疗产业、先进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文化高端服务产业为四大支柱产业。前不久,白云区出台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办法,提出重点引导航空设备制造及维修、航空运营、智能装备、移动终端设备制造及应用、健康医疗、电子商务、科研及涉及服务、融资租赁等8个行业门类发展。

高端产业集聚需要优质的发展载体。从宏观来看,白云区已形成了“一心三片多组团、一轴两带四廊道”的城市空间、产业功能和生态结构布局,确定了空港经济区、健康产业城、广州民营科技园、白云新城等发展平台。但从微观来看,与企业、项目直接落地密切相关的综合办公楼宇、产业园区和科技孵化基地的规模和质量并不占优,这一短板需要补齐。

以白云新城为例,新控规的定位为“为优质意向企业提供总部,打造总部和商业集聚区”。未来5至10年,白云新城是白云区承接总部经济的主要载体。但从实际开发建设来看,目前仍然以居住功能为主,商业功能并未得到释放,吸纳企业总部入驻的写字楼建设进度较慢。据悉,新规划已获市规委会审议通过,增加了127万平方米的商业建筑面积,但尚未进入实施阶段。

不过,广州民营科技园核心区内综合办公楼宇建设进度喜人。其中,敏捷科汇中心建筑面积超10万平方米,绿地汇创新型产业基地建筑面积超16万平方米,恒盛大厦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均已进入施工阶段。未来,核心区主要发挥民营总部经济、科技研发等功能,建设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科技产业园区,配套建设高端商务、高端居住和休闲娱乐等设施。

就综合办公楼宇这一类产业载体而言,白云区一方面面临建设提速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已建成项目进行统筹招商和产业引导,力保高端产业集聚。

今年以来,白云区大力推进村社旧工业区、专业批发市场安全整治与转型升级工作,各类改造而成的新型产业园区不断涌现,但也面临同质化竞争与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的瓶颈问题。科技孵化基地建设方面,白云区近年来可谓异军突起,但也存在公共性不足、扶持力度不到位、孵化机制有欠缺等问题。总体来看,白云区现有产业平台亟待推出升级版。

建立三大服务体系助力创业投资

目前,白云区已明确“载体优先、环境优先”两大战略。前者重在加快总部基地、新兴产业园区建设和旧工业区升级改造,腾笼换鸟;后者重在改善产业设施、生活设施配套等“硬环境”,营造优质服务“软环境”。其中,打造类似绿地集团产业发展中心的新型产业载体成为实施上述战略的重要抓手。

记者从区发改局了解到,目前区发改局正牵头制定系列配套政策。“绿地集团产业发展中心是一个试点,我们接下来计划将全区综合办公楼宇、产业园区和科技孵化基地全部纳入考虑,结合每个产业载体建立三大服务体系:一是便利高效的政务服务,在园区内即可一站式办理注册登记、行政审批、税务办理等事宜;二是优质快捷的中介服务,包括金融、法务等多个领域,与各类商协会广泛合作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三是无微不至的生活服务,切实解决好入驻企业员工的生活配套、求学就医、交通出行、食宿起居等民生难题。”区发改局负责人说,其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涵盖创业投资各关键环节的服务体系。

目前,区发改局一方面在全区范围内调查摸底,掌握现存产业载体的底数;另一方面正加强国内外同类型的科技孵化器、产业加速器的发展模式研究,广泛借鉴各地区成功模式的经验,充分整合各级各类针对市场主体的公共政策。目前,白云区共实施了《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办法》、《区长质量奖评审管理办法》、《白云区技术标准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民营企业服务实施办法》、《推进人才集聚工程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扶持举措。下一步,白云区将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体系,力保区域政策优势。

白云区产业发展已出现好趋向,其产业发展政策不局限于土地功能、土地价格等局部利益,而是以更长远的视野和整体利益来看待产业与土地的关系,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各方需求。



本文链接:http://gzhea.org.cn/Article/20141201/3314.html 点击复制链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