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如何看清城市发展竞争力的全景和细节,如何从战略高度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名列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首,在53个较大城市中法治政府评估排名第一,在2014中国民生发展指数(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排名第一,全国副省级城市旅游业竞争力排名第一,在289个城市中财政透明度排名第一,广东省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第一……南方日报记者盘点发现,在各类研究指数中,今年广州一口气夺得了6项“第一”。
在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上形成的广州价格指数则更是独领风骚。目前,在广州价格指数平台上发布的价格指数有15个。“广州价格”及其背后的交易平台,聚集了相关行业的资金流、人流、信息流和物流,拉动着更多产业资源的集聚。
透过各种跟广州有关的指数,我们找到了观察和审视这座城市竞争力和未来发展的第一落点。
●南方日报记者 昌道励 郑佳欣
◉研究指数
6个指数第一 凸显广州发展布局
南方日报记者梳理发现,在各研究机构的指数中,今年广州一口气夺得了6个第一:
今年5月,中国政法大学发布的《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中,广州市政府评估总分在53个较大城市中排名第一。
6月底,清华大学公共经济、金融与治理研究中心财政透明度课题组发布《2014年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同时公布“2014年289个城市财政透明度排行榜”,广州位列排行榜第一。
10月底,华南理工大学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发布《2013年度广东省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报告》,在全省21个地市的政府绩效排名中,广州从第四跃居第一。而在121个县、市、区的年度整体绩效评价排名中,广州有8个区进入第一梯队(全省总体绩效前21位),6个区进入全省前十。
11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发布《2014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报告》,在对35个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的排名中,广州位列第一。报告显示,广州的民生基础、文化教育、安全健康均位于全国首位,就业收入位于全国第五位。
12月13日,《2014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发布省市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排名,从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发展环境竞争力三个层面构建了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广州、深圳分列第一、第二位。
12月15日,福布斯中文版连续第十一年发布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广州以均衡实力蝉联第一,GDP总量15420亿元,较2013年增长11.6%。榜单显示,广州在客运、货运指数方面排名第一,人才指数、消费力指数、创新指数也都排在前十位。
六大指数第一,说明了什么?
在不少专家看来,这背后凸显了广州重塑发展竞争力的布局和思考。
成本比较优势、土地资源等红利已经消耗殆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如何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如何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广州在努力。
今年起,广州在全市铺开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宽进严管”市场准入制度。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广州加快形成,市场主体活力和质量效益不断增强。广州在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高居榜首,足以证明广州在提升城市活力作出的努力并未白费。
打造行政审批事项少、审批流程优、审批过程透明、审批服务好、审批成本低、审批效率高的服务型政府,广州也在努力。财政透明、政府整体绩效等关键词,都是这一庞大命题里的应有之义。今年7月,广州市市长陈建华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广州市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规划(2012~2016年)》,提出了“政府主导、社会共治、简政放权、依法监管”等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专家指出,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激发市场活力、激活市场潜力的突破口。“把该放的权放到位,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打破体制机制束缚,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
城市发展的活力,在于市场,也在于人。在开放创新中,让更多人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广州花了大力气。数据显示,广州市本级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投入均占本级支出的七成以上。2014年,市本级财政在民生方面投入437亿元,同比增长6.4%。
在专家看来,民生不仅仅提升着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更是内需的大文章。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指出,新常态下所谈的民生,不仅是狭义的医疗教育社保等民生保障,更是包括社会分配、城市建设、环境治理、公共服务在内的“大民生”,本质上就是以民生为基础的内需。
专家认为,如果广州能够继续在营商环境、行政改革、民生内需等领域保持领先,将在新常态下引领区域新一轮的发展。
◉市场指数“广州价格”指数抢占经济话语权
当研究机构的指数在蓝图里规划未来、引领未来,来自市场一线的指数已经在市场浪潮颠簸里杀出了一条血路。
广塑指数1109.4,涨跌值8.53,涨跌幅0.77%;鱼珠中国木材价格指数143.37,涨跌值-1.14,涨跌幅-0.79%;新塘牛仔价格指数97.07,涨跌值0.23,涨跌幅0.24%……在广州价格指数平台官方网站上,滚动的数据实时显示塑料、木材、蔬菜、水产、钢铁、皮革、眼镜等众多行业的每日价格走势。
基于珠三角多年积淀的制造业基础,以及广州千年商都沉淀的商品交易优势,一个个不同产业门类的“广州价格”正悄然崛起,并逐渐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价格指数。目前,在广州价格指数平台上发布的价格指数有15个。
价格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趋势和程度的经济指标,可视为市场经济的“晴雨表”和“信号灯”。根据价格指数的走向,经营者能及时调整生产经营决策,合理配置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广州价格指数及其背后的交易平台,能够聚集相关行业的资金流、人流、信息流,形成集聚更多产业资源的聚合效应。产业发展的关联效应,又会带动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以塑料行业为例,其上游企业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部地区,下游的加工业等原本大多在广东,但近年来由于转型升级而搬迁到省外。从实际的经济活动看,上下游产能的远离,会导致广东围绕塑料行业的商贸活动不如过去活跃。而广东塑料交易所及其发布的广塑指数,却把生产服务的环节留在了广州,企业的交易、结算乃至物流、金融等服务仍需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广州集聚。
借助广州价格的上线,传统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也找到了转型升级的路径。江南果蔬批发市场于2010年发布“广州江南果菜价格指数”,但受制于传统交易模式,价格指数的影响力难以达到终端环节。为此,该市场将打造“中央大厨房”,即厨房餐桌产品的综合物流平台,集交易、仓储、冷链、加工、包装、流通等功能于一体,打造华南地区农产品的总部经济。
又比如2010年上线的鱼珠·中国木材价格指数,其背后的广东鱼珠国际木材市场正面临传统经营模式的困扰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威胁。在编制价格指数的基础上,该市场将整合现有网络资源打造电子交易平台“木材王国”,提供仓储监管、物流配送、交易结算等配套服务,未来还将进行价格指数金融化、期货化的探索,为行业发展提供融资平台。
在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上形成的广州价格指数,在纵向影响行业上下游,横向影响全国甚至更广的范围。
■观察
指数背后凸显广州发展大格局
来自研究机构的指数,与来自市场一线的指数,为何在广州这个地理空间里叠加、汇聚?
各种指数的关注目光落在广州身上,正在证明:在新常态下,在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下,作为对外开放核心门户的广州越来越不容忽视,其地位和作用越发凸显。
在广州大学发展学院院长涂成林看来,广州是全国重要的商贸中心,是华南地区各类商品集中交易的场所,价格指数的形成,正是体现了其背后的商品和资源在广州汇集的程度。
一直以来,广州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经济优势,牢牢地掌握着华南地区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门户位置。广州齐备海港、空港、陆港(铁路、公路枢纽),与香港的高铁也将很快开通,加上武广、南广、贵广等高铁的开通,广州的门户位置再次显现。
能够一年拿下6项“第一”的广州,是中国经济第三城的广州,是泛珠三角区域版图里的广州,更是国家“一路一带”发展格局里的广州。
涂成林观察发现,在指数带来的风向标效应,除了引导、辐射广州相关产业本身的发展外,还引导周边地区如珠三角地区乃至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
日前举行的泛珠三角区域省会城市市长论坛上传出消息,泛珠省会城市合作示范区落子广州南站商务区,该示范区将发挥省会城市的集聚、扩散和示范功能,探索在各省会城市设立合作示范区的新模式,使之成为带动泛珠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数据背后的广州,需要从更大的格局、更大的视野里去谋划未来。
广州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左正认为,广州的交通枢纽要成为一个综合的有机系统,应尽快实现“海陆空”三港联动,充分利用自身“河海连通”天然优势,打造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多式联运”体系。
当对外开放的大门,汇聚资源要素的发展软实力更加不容忽视。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未来投资者更看重的是投资的软环境,包括人才的聚集、人才的使用,运行机制是否灵活,融资机制是否有效等等,这涉及了市场运行效率、国际化程度以法治化环境的营造等,这些都会给广州带来挑战。
涂成林建议,政府可以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发挥好引导与服务功能,为广州相关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创新等方面做好配套,抢占新经济发展先机。
■专访
《2014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报告》负责人莲宏萍:
广州在物质层面和
精神层面都走在前列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生发展研究”课题组编制的《2014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报告》正式面市。这份第四次推出的年度民生发展报告,对全国内地30个省(区、市)、35个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的民生发展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并形成令人耳目一新的“成绩单”。
在这个既新锐又厚重的榜单里,广州以0.638分的指数值位居榜首。广州在民生发展方面有哪些过人之处、又存在哪些有待进一步提升的地方?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2014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报告》的“指数报告”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博士莲宏萍。
南方日报:这已是你们连续第四年推出《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报告》了,您在这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可循的现象或“规律”?
莲宏萍:虽然我们的研究指标体系及相关指标的权重在不断调整,但总体上看,每年的排名结果都表现出较强的区域经济实力相关性。民生发展指数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检验一个地方综合发展水平的指针。民生发展指数排名与各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呈现出高度相关性,这表明“保民生”与“促发展”二者并不矛盾,也进一步说明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是包括广州在内全国各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福祉水平的关键要素。
南方日报:请您分析一下广州成为国内所有城市民生发展第一名的因素有哪些。
莲宏萍:此前三年我们对全国内地30个省(区、市)的民生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今年是第一次增加对35个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的民生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广州斩获第一名,这个结果并不出人意料。
我们今年的指数报告设置了6个二级指标,其中,“民生基础”、“文化教育”和“安全健康”3个指标广州都拿到了单项第一名的好成绩。广州的“民生基础”得分是0.816,跟单项第二名的上海(0.685)和单项第三名的北京(0.647)拉开了明显的差距。“文化教育”和“安全健康”两个单项也是处于显著领先的发展水平。
评价一个城市或者区域的民生水平是否优质,上面这三个指标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它们反映出这个城市或者区域有没有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支撑“民生梦”;而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从当地政府到当地老百姓有没有强烈对教育、健康等精神层面的追求以及实现这种追求的务实举措格外重要。显然,广州不仅在物质层面,而且在精神层面都走在前列。
南方日报:基于这个报告,您认为广州在发展民生方面有哪些亟待修补的短板?
莲宏萍:广州在上述三大指标上出类拔萃,但也确实存在可以改善和提升的“短板”。
譬如,在“就业收入”方面,广州得分为0.642,排在单项第五位,与北京(0.802)、上海(0.747)有明显的差距。在“居住出行”、“生态环保”两个方面都是位居单项第十名。从发展民生的角度来说,广州目前存在的这些短板既是“差距”,也是空间。广州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当下,难免会出现诸如居民出行难度增大、城市工业排污治污难度增大等现实问题,但我相信,广州这个地处开中国改革风气之先的沿海发达城市,一定能在发展经济的进程中找到一条综合平衡、持久优化的民生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