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常态下有新天地
来源: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29日

在去年底进行的APEC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性地阐述了“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一重要论述,为谋划广州的发展思路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广州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相较于其他一些城市,进入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明显。然而,正确理解“新常态”内涵,既要用历史的眼光来体察,也要从广州自身出发。近年来,广州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已初显成效,但也面临新挑战,必须在新常态下寻找新对策。市委书记任学锋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加快转型升级,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水平。”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广州扩大对外开放也正当其时。“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广东自贸区获批,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出炉等诸多有利条件,让一贯引领开放风气之先的广州获得了向“高水平对外开放”跃升的历史机遇。而从广州自身来看,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已打下了良好基础,中新广州知识城力争提升为国家战略,还有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快速推进,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孕育在这些新平台之中。再从具体的产业抓手而言,金融、航运大有可为。广州实体经济发达,发展金融业不妨抓准金融租赁等对实体经济有支撑性的特色业务。抓住广州港口得天独厚的航运优势,广州朝着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方向发力,提升国际国内影响力。

身为省会城市的巨大辐射力、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千年商都的文化传承,正是这些有利因素塑造了广州今日的面孔。要实现“把广州建设成为有文化底蕴、有岭南特色、有开放魅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一目标,广州还要抓住新机遇,提升自身实力,争创新优势,进一步强化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

首先,广州应争创产业转型新优势。制造业大而不强,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比重较低,这些短板正是广州产业转型升级突破口。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才能形成新的产业支柱,充分发挥产业高地的作用。

其次,广州应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改革开放是广州率先发展的最大红利,在资源全球化配置的今天,谁的体制机制更灵活高效,谁就越能把握先机。以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例,仅去年前三季度广州新设立商事主体和新增注册资本金就分别增长了29%和113%。未来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等措施,经济活力还将持续激活。

 再次,是要营造创业宜居的环境新优势。自上世纪80年代到今天,广州都是国人眼中的创业热土,边叹早茶边谈生意早已是粤商的身份符号,不久前广州一90后CEO获邀与总理谈大学生创业,说明这股创业精神积淀深厚、传承至今。随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逐渐形成,还将为广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再添一把“火”。

最后,还要争创人才新优势。再美妙的蓝图,也需要人去绘就。广州汇聚众多知名高校,2014年就有近3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穗求职,国际国内人才汇聚于此。如此丰富的人才库中,高端人才、创新人才还大有潜力可挖,再补齐创新成果转化不足的短板,真正把广州的科技优势转化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优势。在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同时,秉承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精神,广州必将成为吸引人才的高地。

 当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入新常态,广州要怀着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争先意识,把握新机遇、争创新优势,“做强”省会城市、“做实”华南区域中心、“做大”国际国内影响力。


 广州,新常态下有新作为,新常态下有新天地。

本文链接:http://gzhea.org.cn/Article/20150129/3440.html 点击复制链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