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花都首次跻身GDP“千亿俱乐部”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02日

记者昨日从中共广州市委十届六次全会上获悉,2014年广州12区(县级市)主要经济指标已公布,G D P总量排序跟上年比未发生变化,南沙、花都则首次跻身GD P“千亿俱乐部”。目前广州12区(市)中,已有8个区(市)G D P迈过千亿大关。

总体 总量排名未变 仅三个区增速在10%以上

2014年各区、县级市G DP总量,天河区、越秀区、萝岗区稳坐前三,分别是3011.12亿元、2587.41亿元、1997.89亿元,这三区G D P总量之和接近广州全市GDP总量的一半。另外,总量垫底的依然是从化。

如果按照区划调整后的新黄埔区来计算,萝岗、黄埔的G D P总量相加达到2751.87亿元,可以超越越秀区成为“榜眼”。

从G D P增速来看,相比2013年,去年各区市的G D P增速普遍放慢。增速在10%以上(含10%)的仅有三个区,分别为南沙、花都和从化,其中南沙的G D P增速居全市第一,达到13%,显示南沙新区开发的发力。其余各区市的G D P增速大多在7%至10%的区间上,其中增城的增速最慢,仅有4.2%。

作为去年G D P增速最快的两个区,南沙、花都G D P总量也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至此,广州12区(市)中,G D P总量超过千亿元的区(市)达到了8个。

荔湾 多个指标不理想 电商或为发展增值

数据显示,2014年荔湾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为-3.7%,为全市最低。此外,其他指标也并不好看,譬如G D P增速为6.8%,全市倒数第二;商品进出口总值增速全市垫底,为-13.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速为负数。

2014年荔湾区两会上,常务副区长刘晨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转型提速”的说法,从这一年来看,荔湾区正处于转型的阵痛期。

相比年初区政府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的预期目标,实际6 .8%的G D P增速相去甚远。除G D P总量外,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商品进出口总值在上半年出现增速为负以后,下半年仍无力回天。

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楼市的颓势,是影响主因。去年一年,荔湾区的投资整体处于下行区间。根据去年1月至11月的数据,该区房地产开发投资47.18亿元,同比下降36.4%。荔湾区外贸进出口主要依赖于大型国企。位于辖内的两个大型国企———广钢白鹤洞厂区已于2013年底关停,荔湾南部的广船受国际航运市场冲击,去年外单锐减。

广船的出口业务减少,也给荔湾区税收收入带来影响。今年1月,副区长方武明专门到区财局调研,讨论这一问题,并叮嘱对荔湾区非税收部门组织的非税收入加大挖掘潜力。

方武明的这一举动,向外界传递了该区领导层的紧张心态。但该区拥有唯品会、梦芭莎等大型电商,并在不断引进和扶持新兴产业。去年,在全市首个出台3D打印产业扶持办法。老城区对于新业态的诚恳,将为它们的发展增值。

南沙  G D P增速第一 自贸区、国家新区“叠加”更可期

南沙去年各季度的G D P增速数据都是全市数一数二的。在高增速情况下,G D P总量顺利迈过千亿大关,也是顺理成章。

不仅G D P增速,南沙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等指标也排全市第一。不过,由于开发建设强度加大,花钱较快,去年南沙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速也是全市第一。

近两年来,南沙持续引进大批“高大上”项目。据统计,2013年签约项目5000亿元,2014年又新签约项目2237.3亿元。目前在谈项目252个、涉及投资7500亿元;在建项目295个、涉及投资1326亿元;企业增资项目50个,涉及投资191.6亿元,建成后新增产值729.1亿元。广汽丰田第三生产线正在筹建,将为南沙打造出首个1000亿元级产业集群。中海集团全球散货总部等30家总部陆续落户。

同时,政策利好也不断传来。“金融创新15条”、“海关监管先行先试10条”、“质检总局支持南沙21条”等政策先后获批,同时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南沙开展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改革试点,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已通过国家5部委联合验收。

此外,去年12月12日广东自贸区获批,南沙片区成为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一个片区,国家级新区、自贸区“叠加”的南沙,今年南沙的发展更可期待。

花都 固定投资止跌回升 中轴线开发助力产业转型

从2013年中后期开始,汽车业一扫萎靡不振,带动花都经济强劲回升。据通报,花都区汽车产业去年销售总量达到了95万辆。汽车业是花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95万辆的年销售量为花都区去年经济增速站上两位数奠定基础。不过,花都区去年投资表现不佳,前两季度的固投增速低迷———从产业角度分析,第二产业投资增速下跌近三成,第三产业投资保持了17.5%的增速。

去年,花都区经济最亮眼的是,花都中轴线规划落地,万达旅游城项目奠基。花都区常务副区长叶志良评价道:中轴线的开发、万达文化旅游城的建设,将推进整个花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有花都区官员认为,花都中轴线项目将为花都经济转型发挥重要推动力,从之前依赖汽车业的单一产业模式发展为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较合理模式。今年1月中旬,花都区签下总值为120多亿元的经济大单,涉及文化产业、物流业、珠宝业,可见花都产业转型的脚步不停歇。

白云 外商投资猛增 拉开其他区“几条街”

据白云区统计局官方数据,2014年白云区经济发展中最亮眼的是外商投资增长非常迅猛。记者从市委全会获得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白云区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高达1.5倍,为全市第一,排在第二的从化也仅有46.7%。

从官方公布的白云区去年2月到11月的经济数据,可发现外商投资几乎保持全年高增长态势。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领域,以房地产行业为最。

数据显示,从去年2月到去年11月,外商在房地产开发投资领域的增长率依次为10.5倍、10.4倍、10.3倍、11.8倍、15.6倍、24.3倍、42.6倍、55.4倍、58.2倍、70.2倍。

白云区统计局总结去年1月-11月的情况显示,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4.5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外商投资与民间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增势,外商投资34.13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9.4%,增长23倍;民间投资174.83亿元,占比48%,增长58.8%。

知情人士表示,外商在白云区房地长行业的迅猛增长,与新加坡企业凯德商用21.9亿元收购白云绿地中心二期商场项目有关。该物业将为八层购物商场,总建筑面积(不包括停车场)约为8.6万平方米。此外,白云区的三旧改造也搞得“很火”,可能也有部分外资投资。

增城 增速全市包尾 工业增速放缓明显

增城在2013年凭借红火的汽车产业轻车快跑,经济增速冲至第五名,2014年,经济增速只有4.2%(小口径),为12区、县级市最低。

为何落差这么大?基数高,支柱产业之一纺织服装业增速持续走低,去年大项目数量、规模减少,或是部分原因。

增城经济总量过半依靠工业,去年工业累计增速大多在10%以下低位徘徊,比2013年20%以上的累计增速慢了一半多。工业新增产能也不足,增城统计分析称,受土地、市场、资金和征地拆迁补偿等因素影响,部分制造业项目建设进展不快,建设周期比原计划延长,近年来引进的项目有的申请延时或推迟动工,部分已动工项目进展缓慢。

增城工业增长主要依靠汽车、纺织服装为主的支柱产业及广州江铜的拉动,但纺织服装产业增速由2013年的7.7%降至-14.91(1至10月数据),汽车产业保持稳定增长,但增速不及2013年。

第三产业重点依靠房地产业拉动增长。下半年经济回升乏力,也与房地产投资开发的特点有关。前期上报土地购置款比重大,大幅度拉动增长,中期进入楼盘开发期,数据上报平稳,到四季度,大部分已进入楼盘开发期。另外,房地产企业资金压力在增大,也影响了在建项目的开发进度和规模。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项目储备不足,重点项目的数量与投资规模比2013年都明显降低。受水利、市政配套设施项目数量、规模减少的影响,基础设施投资比2013年下降较多。

本文链接:http://gzhea.org.cn/Article/20150202/3448.html 点击复制链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