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广东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广州南沙新区片区也在同一天揭牌。
按照区域布局划分,广州南沙新区片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特色金融、国际商贸、高端制造等产业,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这样的功能划分与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是紧密相连的,未来这一片区域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地。
因此,随着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片区正式启航,南沙这片寄望于打造“广州的未来”的热土,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龙头,将给广州、珠三角乃至更广阔的泛珠地区,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那么,在当前这样的机遇之下,白云区又该如何对接自贸区,利用国家战略为自己的发展谋求新机遇?
解答这一问题,还必须从白云的实际情况出发。
数据显示,白云全区拥有各类市场主体共计196742户。而广州市有各类市场主体111.4万户。这意味着,该区的市场主体占广州全市总量的近1/5。通俗点说,广州市五个老板或企业,就有一个在白云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些市场主体以中小微企业或个体工商户为主体,在过去三十多年中的市场大浪潮中快速发展。
毋庸讳言,经过数十年发展之后,这些企业也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不过,这些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方面仍有短板,不具备大型企业所拥有的研发设备与丰厚的资金投入。
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目前拥有广州工研院等“一院四所”以及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广州南沙3D打印创新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未来还将有更多科研服务单位落户。对此,白云区正可主动对接这些科研力量,通过适当形式,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平台。
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讲,融资难、融资贵也是制约发展的瓶颈。而金融创新正是广东自贸试验区的优势。目前在广州南沙新区片区落户的金融企业已经超过100家,他们将可以利用发展离岸金融的优势,通过跨境贷款等形式,为企业获得低成本资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落户南沙片区的金融企业中有近40家融资租赁企业。而作为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术更新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产业,融资租赁具有首期支付少、付款方式较灵活、资信审查务实等优点,被看作是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纽带。
为此,白云区正可利用自贸试验区在金融方面的优势,为中小企业获取更加低成本的资金,克服企业转型升级路上的资金难题。
自贸试验区不是税收的洼地,也不是政策的洼地,而是改革的高地,制度创新才是广东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使命。因此,白云区在与自贸试验区的对接中,更应当抓住这一特点,瞄准自贸试验区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从改革创新中获取发展红利。
当前,简政放权成为国家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手段,工商登记改革、行政审批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一照三号”等创新举措也在自贸试验区落地实施。笔者认为,白云区也应当抓紧机遇,深入研究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举措和发展模式,特别是国务院明确提出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举措,将适合本地发展的政策予以复制推广。
对于白云区来讲,谋求与自贸试验区的合作、复制自贸试验区的创新举措仅是对接自贸试验区机遇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白云区也要为未来自贸试验区的扩围做好准备。
放眼全国,无论是最早获批的上海自贸试验区还是新一轮获批的天津自贸试验区,均包含了空港经济区。而国内三大枢纽机场之一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就坐落于白云、花都两区。“一带一路”行动方案也明确提出,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当前,广州正抓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国家战略机遇,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空枢纽。作为广州建设国际航空枢纽的主战场,白云区更应当抓住机遇,加强空港与海港的联动,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下获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未来自贸试验区扩围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