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5年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第205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暨第九届中国工程管理论坛在广州举行。多位院士汇聚羊城,为广州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脉建言。
机构改革中新设科创委、签订协议深化院市合作……进入2015年,广州的科技创新“也是蛮拼的”。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提出,“广州将推进工程科技创新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扎实推进科技、金融和产业融合的全面创新。”
领风气之先的广州已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上取得耀眼成就,为什么还要格外重视科技创新?一者,广州发展先行一步,也意味着比很多城市更快走入经济新常态。加强科技创新,既是新常态下必然选择,也是广州产业转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二者,目前科技创新还是广州的短板,表现在院士数量、高新企业、科研投入等方面不如北京、上海:没有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华大这样的创新企业,也没有华为、中兴这样的高科技企业;2013年广州高新技术企业1546家,远低于2012年北京的6271家、上海的4198家和深圳的2516家;科技人才集聚程度不高,广州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人数仅为上海的28%、北京的12%,等等。创新成果出在广州,但许多成果转化和应用不在广州,只有直面这些不足,强化政策引领,广州才能打破科技创新的天花板,开拓未来的发展空间。
首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国家的政策红包层出不穷。有学者说,中国科创迎来了最好的时代,这一说法或许并不为过。广州要借好东风,拼的首先是一个“快”字:用好国家政策,所有城市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广州能不能快人一步饮头啖汤?比如日前国务院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业,可保留待遇三年,比起30多年前的停薪留职,条件更加优厚。但国家政策出来了,地方落实还有很多细节问题待解。专业技术人员细划到什么范围?鼓励创业如何平衡人员稳定性?逐一搞定这些难题,广州某个单位默默无闻的小技术员你今天爱理不理,明天也许就成了你高攀不起的柳传志、任正非。再比如教育部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广州汇集了全省超过2/3的高校,而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广东本科生的创业意愿达到了50.1%。试想,广州落实休学创业步子再快一点,谁敢说隔壁宿舍里的宅男不会捣鼓出新一代的Apple?
其次,如果说国家政策是对各地市一视同仁,那么广州针对自身特点,拿出接地气的科创扶持政策更为关键。有统计显示,2012年广州R&D经费支出是260亿元,而北京是1063亿元,上海是679亿元,深圳是488亿元;2012年广州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9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广东省平均水平,与北京的5.95%、深圳的3.77%等存在明显差距。广州不缺钱,关键是花在哪里。对此,广州出台了《广州市科学技术经费投入与管理条例》,将实施财政科技经费倍增计划,争取到2017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达到590亿元,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7%。此外,针对科创企业集聚度不高的瓶颈,广州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我们自己的升级版“车库咖啡”。与此同时,《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明确政府不再微观干预企业科创的具体事项,让企业回归为创新的主体。
激活创新需要的不仅是一两个政策,而是一整套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广州还有很多政策需要补强。比方说,很多科创活动都免不了“烧钱周期”,资本支持至关重要。但广州科技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很多广州创业者不得不舍近求远,种子资金大多来源于外地。相比深圳南山一个区已汇聚全国超过1/3的风投,这方面广州显然还大有空间。
套用一句话来说,政策不是万能的,但没政策是万万不能的。创新能否成功,与很多因素有关,但政策是不是给足、支持是不是够力,无疑是一个先决条件。30多年前,广州正是走在了改革开放的潮头,才奠定了今天的发展优势。在中国科创迎来最好时代的当下,“勇立潮头”换个更潮的说法,那就是“找准风口”。毫无疑问,科技创新将成为广州下一轮大发展的不二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