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lates/default/images/logo.jpg)
引进跨国企业就好像移植大树,而培育创新企业就如同培育树苗。移植一棵大树容易,培育一棵树苗则至少需要十年之功。
“如果没有前十年对科技企业、民营企业的大力扶持,近几年我们的工业不可能保持这么好的增长,回想起来,既庆幸又高兴。”广州开发区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广州开发区用20年时间建成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孵化器集群,全区科技总孵化面积已达339万平方米,孵化器在园企业总数1731家,高科技企业总数占广州市1/4。在科技部对全国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情况的综合排名中,广州高新区居第二位,仅次于北京中关村。
当“移植大树”不再“灵验”
2014年以来,“外企撤出中国”的传闻一直挑动着经济转型时期一部分人的敏感神经。
从商务部门的统计情况看,广州并没有出现所谓的“外企撤出潮”,相反,广州外商投资额近年来一直增长。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广州的经济版图中,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贡献正在超越外资企业。广州开发区工业产值占全市1/3,从2013年以来,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很多外商投资企业开始控制生产规模,而在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高新科技行业,发展则十分迅猛。
引进跨国企业就好像移植大树,而培育创新企业就如同培育树苗。移植一棵大树容易,培育一棵树苗则至少需要十年之功。
2004年前后,一批海归创业者回国创业。受广州留交会的影响,他们不少人把创业主场设在广州,尤其是广州科学城。
张必良,曾任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系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因研究。2004年,张必良舍弃了美国知名大学教授的安逸生活归国创业,他当时看准了国内生物技术市场的空白,并且坚信将国外高校的基础性技术转化为临床产品,在国内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冠昊生物是国内再生医学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但当年创业可谓“举步维艰”。2006年春节,冠昊生物创始人朱卫平向朋友的朋友借了20万元给员工发年终奖。就在同一年,广州开发区科技局相关领导“三顾茅庐”,说动朱卫平把企业搬到广州开发区,入驻科学城国际企业孵化器。
耶鲁大学“海归”博士许嘉森博士也是2006年来到广州科学城的,后来成功创办了新三板挂牌企业益善生物。当初企业初创时,广州开发区在孵化器给许嘉森免费提供100平方米办公场地,并帮助他办理全部商事登记手续。
众所周知,生物医药行业孵化周期长,许多企业往往要用10年才能拿出第一个产品。最近两三年,广州开发区培育了10年的生物医药集群将集中进入成果期。
在创业10年后,今年锐博生物有两个核酸药将申请临床试验,如果实现量产,可能实现数十亿美元的年销售额;益善生物位于广州生物岛的企业研发总部正式动工,这家孵化十年的企业终于自己“成家立业”了;入驻开发区短短3年之后,2009年冠昊生物从孵化器毕业,设立冠昊生物产业园,2011年在创业板挂牌上市。
从“移植大树”转向“育苗造林”,着力于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广州科学城走过了“寂寞”的20年。
“瞪羚”的每一步都有踏板
在广州开发区,像益善生物、锐博生物和冠昊生物这样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瞪羚企业。
“瞪羚”是一种善于跳跃和奔跑的羚羊,“瞪羚企业”指的是对成长性好、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高新技术企业。
“瞪羚企业”起跑的第一块踏板,就是孵化器。
上世纪90年代,广州怀着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雄心壮志建设了广州高新区,后来又优化为广州科学城。科学城建设之初,建设者对高新区没什么信心,因为当时放眼望去举国都没几家真正的高科技企业。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广州开发区用财政资金投资建设了第一个“孵化器”——广州科技创新基地,也就是今天的广州火炬中心(广州留创园)。出乎意料的是,8万平方米的科技创新基地一下子全被小科技企业租完了,广州市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信心大大增强。后来陆续建了广东软件园等一批孵化器。广州科学城的名头就传开了。
目前,按照企业成长路线图,广州开发区构建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完整的孵化链条,分别针对科技型企业四个发展时期的不同需求,分阶段给予资助和配套服务。
广州开发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当一个创业的Idea萌发时,可以首先进驻“创业苗圃”。广州开发区出台了《大学生科技企业扶持办法》等政策,鼓励区孵化器建设大学生科技创业苗圃,作为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归国留学生)创业的主要孵化场地。
创业的想法成熟并公司化之后,符合条件的团队就可以进入孵化器了,在孵化器里,不仅办公场地租金优惠,而且能低价使用各种实验室、存储中心等公共资源,更重要的是,有创业导师进行辅导,还能与各种“风投大佬”建立联系。
当一个企业销售额达到1000万时,就差不多可以从孵化器里毕业了,但在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以前,建厂房园区都是不划算的,因为此时企业处于快速扩张阶段,要把投入用在增资扩产、招兵买马和渠道扩张上。为了解决这部分企业的需求,广州开发区建设了70万平方米的科技企业加速器,通过提供加速发展的软硬环境,助其迅速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目前,位于萝岗火村的广州科技企业加速器已入驻企业71家,其中50%毕业于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如广州禾信分析仪器、百奥泰生物科技等优秀企业,都是从成立之初就在广州开发区孵化毕业,如今已进入上市准备期。
经过多年的发展,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企业,其中威创科技、安凯电子、万孚生物、冠昊生物、洁特生物、瑞博奥生物、禾信科技等50多家优秀科技企业已买地建设科技园或实现规模化生产,并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
广州开发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骄傲地说:“在我们区,对创新企业不仅是‘扶上马、送一程’,可以说,‘瞪羚’发力的每一步都有‘踏板’。”
广州高新区“瞪羚”数量仅次于中关村
初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费往往十分紧张,有时做一项产品检测就会消耗企业一个月的流动资金。为了帮助这些企业,广州开发区建立了一系列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截至2014年底,“广州开发区仪器设备资源库”入库仪器已达4400余项,仪器共享提高了研发资源的可及性和利用率,大幅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提升了研发能力。
广州开发区目前已建成4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国家级孵化器5家,市级孵化器5家,总孵化面积达339万平方米,其中2014年新增孵化面积81万平方米,新增区级孵化器数量11家,形成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孵化器、加速器集群。
据了解,在3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只有广州科技创新基地、广州科学城综合研发孵化区(创意大厦和创新大厦)和科技企业加速器是政府投资建设的,其他都是民营孵化器。由此可见,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已成为广州开发区孕育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载体、聚集高端技术人才的人才高地和科技自主创新的发源地。全区孵化器累计引进企业2568家,引进注册资本累计287亿元,在园企业总数1731家,在园企业注册资本总额215亿元。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08家,占广州全市的1/4以上。
该区孵化器引进中组部“千人计划”人才38人,聚集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和广东省科技领军人才9个,广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9人,广州开发区领军人才48人,已成为支持广州开发区创新发展的人才资源库。
如今,“瞪羚企业”群体已成为广州开发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从近三年复合增长率来看,在营业收入方面,124家瞪羚企业群体收入增速是全区的2.6倍;在纳税方面,瞪羚企业群体纳税增速是全区的5倍;在研发投入强度方面,瞪羚企业群体研发投入强度是全区的近4倍;在专利产出方面,瞪羚企业群体平均专利授权数是全区的24倍。在科技部对全国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情况的综合排名中,广州高新区居第二位,仅次于北京中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