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财政三年投入60亿培育高新企业
来源: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6日

省财政从今年起3年拿出5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重点学科;还设立高新企业培育专项资金,从今年起三年内将投入60亿元。

25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技厅联合举办的“创新驱动南粤争先——广东政产学研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广州南方传媒大厦举行。

政产学研各界代表云集,现场气氛热烈,嘉宾妙语连珠。副省长陈云贤,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省科技厅厅长黄宁生,以及广东14所知名高校的书记、校长与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代表同台互动,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如何助力广东创新”“如何破解大学科研与产业‘两张皮’难题”“地方创新体系如何建设”等焦点话题展开热议,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献计献策。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方日报总编辑王更辉主持研讨会。

会议还披露了重磅利好消息:新组建的广东省科学院近日将挂牌成立。省财政从今年起3年拿出5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重点学科;还设立高新企业培育专项资金,从今年起三年内将投入60亿元。

副省长陈云贤:

2017年初步建成创新型广东

副省长陈云贤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总抓手,也是新常态下广东发展的核心战略和必然选择。我省将抓住和用好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力争到2017年,初步建成创新型广东。

陈云贤强调,促进政产学研相结合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力举措。要进一步挖掘我省大学的创新潜力,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重大科技平台的作用,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解决科技从哪里来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3年拿出5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重点学科。要抓住高新技术企业这个“牛鼻子”,带动科研、人才、专利发明、平台建设等其他方面的工作跟上来,在产学研高度融合上下功夫。省财政还设立了高新企业培育专项资金,从今年起三年内将投入60亿元。要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互动互促,着力推动金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助力科技创新的金融创新体系,打造创新驱动的“双引擎”,为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不竭动力。

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

高校要为创新驱动“强身体”“出力气”

“广东高校要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身体’、‘出力气’!”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表示,继推出“创新驱动高校争先”全媒体系列报道后,南方报业又联合省教育厅、省科技厅举办这次研讨会,对于我省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罗伟其介绍,省教育厅正引导广东高校搭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平台和渠道,重点培育建设了一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大学科技园和一批应用研究重大项目。在全省高校中部署开展协同机制创新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培育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的科研成果、专利技术发明、技术服务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等引入科研评价体系,引导高校科研人员积极开展面向应用的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

罗伟其说,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部署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力争用5—10年时间,在广东建成若干所具有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大学,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特色重点学科,从而带动全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实现新跨越。广东高校参与高水平大学建设、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热情和力量都激发了出来,要进一步找准定位、找好标杆、找对路径,促进政产学研的协同创新。

省科技厅厅长黄宁生:

粤将创建珠三角国家大科学中心

省科技厅厅长黄宁生表示,广东正争取国务院尽早批复我省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合中国科学院创建珠三角国家大科学中心。

黄宁生指出,当前,我省科技创新正迎来一个新的春天。全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二位,全省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速提升,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近期广东科技创新工作将聚焦8项重点任务。一是大力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二是加快自主创新重大平台建设。三是构建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四是完善科研人才创新激励政策,启动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试点,细化人才服务与激励政策。五是省市联动协同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在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奋力夺取“皇冠上的明珠”。六是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七是加快组建新的广东省科学院。八是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绩效的监测评估,加快形成鼓励创新、激励先进的评估机制。

黄宁生透露,新组建的广东省科学院近日将揭牌成立。据了解,省科学院将建成广东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产学研合作与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组织载体、创新驱动发展的枢纽型高端平台,采用现代科研院所新型管理体制,将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我省的科研体系。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莫高义:

继续为“创新驱动发展”鼓与呼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莫高义在致辞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发展,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作出明确部署,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推动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流媒体应当责无旁贷地发挥汇集共识、凝聚智慧、推广经验、鼓舞士气的重要作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把“创新驱动发展”专题宣传列为今年工作的重要工程,推出了一系列全媒体报道,为创新驱动发展凝智聚力、加油鼓劲。

他说,接下来,南方报业将继续为“创新驱动发展”鼓与呼,推动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是继续发挥好南方报业“1+X”机制报道优势,组织协调集团各报、刊、网、端,发挥各自特色,唱好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合唱。二是利用内参、舆情等形式,调查发现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因素和问题,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当好“雷达”和智囊。三是发挥媒体资源枢纽型组织优势,为政产学研和创客们搭建沟通渠道和孵化平台,汇聚各方智慧力量,为创新创业吹氧助燃。

焦点话题

高水平大学建设如何助力广东创新?

瞄准世界科研最前沿

高校纷纷“招兵买马”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解决科技创新的问题。据统计,目前广东有125所大学、在校研究生8.66万人,普通高校教师9.5万人。激发大学创新活力,挖掘创新潜力,意义重大。

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如何助力广东创新”这一议题,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6所广东知名高校的负责人“秀”能力,谈规划:“瞄准世界最前沿招兵买马引进人才”,“建设世界一流”……让听众们听得信心满满。

中大华工怎么带头创新

中山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陈春声说,推动广东创新发展,大学的根本工作是人才培养,中大每年有80%以上的毕业生服务于广东,中大有责任为广东培养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他说,未来几年中大将“招兵买马”,教师和科研人员将增加一倍,但招生数不再增加。“这是为了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陈春声说,在科学研究方面,中大提出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三大面向”。为此,中大着重推动“三大建设”,在人文社科领域,组建三个高端智库——国家治理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院与粤港澳问题研究院,为国家、为广东的重大战略问题提供支持;在理工科领域,筹建半导体薄膜材料与器件国家实验室,组建集成芯片方面高水平研究团队,以打破国际芯片技术壁垒;在医科领域,将全力打造中山大学健康医疗中心、筹建精准医学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精准医疗中心等。

“中大的综合性比较强,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培育一些新兴学科和领域,支持服务广东的创新驱动发展,我们也准备配合广东新的产业发展,设置新的学院和专业。”陈春声说。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表示,助力广东创新发展,华工责无旁贷。华工的诸多研究一直处于国际前沿,每年平均获2000项国家专利授权,去年的专利转化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一。“这些转化基本上落地到了广东,直接为广东的创新驱动发展服务。”

王迎军还表示,该校在6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跟广东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我们就业的学生中,30%进入了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她说:“有领导说,走遍珠三角,董事长、CEO,一问很多都是华工毕业的。”

对于下一步如何推动广东创新发展,王迎军说,今年2月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即“粤12条”),华工在半个月后推出了“华工10条”,帮助老师和团队转化研究成果,计划在与地方共建的成果转化基地转化,很受欢迎。

重点创新项目“顶天立地”

不少高校掌门人“秀”出一批重点创新项目,让听众颇为振奋。

暨南大学校长胡军说,目前该校正在组织力量为广东创新发展服务。在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项目方面,该校将重点在创新药物、名优中成药产品的二次开发以及华南生物资源大型样品库建设等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将大力提升广东的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水平。在光电信息建设方面,该校正在着力解决面向大数据的光电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技术成熟后可对接省内多家领军企业,对我省智慧城市、物联网等相关产业行业发展提供创新引领和支撑作用。在环保方面,该校几位教授正在大力研究环境保护关键技术与环保装备开发,打通高端科学仪器技术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引领中国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发展。“目前,我们正在招兵买马,大力引进人才对诸多先进领域进行研究。”胡军说。

早已从师范类学校转型发展为综合性大学的华南师范大学同样雄心勃勃。该校党委书记胡社军说,今年该校迎来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广东省政府和教育部决定共建华南师范大学,即将进入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阶段。

胡社军说,除了加强对师范类学科的建设外,该校还将加强基础与前沿学科的研究,比如超量子研究,这样的基础研究一旦突破,将会带来很多领域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量子计算机方面可能发生革命性变化。再比如光电子产业的发展,目前正在研究光的存储、带能量传输、显示和光医学等领域的技术,这些都将带来革命性改变。

做强智库助力“一带一路”战略

不少高校负责人提到了智库建设,认为这是结合高校资源、服务广东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胡军说,暨大要发挥社会科学的优势,抓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打造知名智库。多年以来,该校一直坚持研究广东省的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并提供了200多份报告,这项工作将会继续。胡社军也提出,华南师范大学要建设特色智库,为广东地区的发展做一些支撑和服务。

近年来,利用多学科、多语种的长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着力打造国际化智库,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该校副校长石佑启说,2009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主体的独立研究咨询机构——广东战略国际研究院成立,对接国家的战略需求。目前已经向国家和广东省提出了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78份,已经形成了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智库。该研究院正在结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积极与外交部、商务部展开研究,提出了一批研究成果。该研究院目前已经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的协同创新中心,将来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齐呼吁:加强立法鼓励成果转化

对于如何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一些高校负责人提出建议。王迎军说,研究型大学往往有一些很好的研究成果,一些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不能及时转化出去,非常可惜。其中原因很多,一个重要原因是“红线”太多,转化过程中碰到的阻力大。“每一个技术持有者都非常迫切希望把他的技术转化成生产力,但是为什么不敢去做,主要是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她建议,要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工作。

南方医科大学校长余艳红有同感。她说,在生物医药领域,进行技术转移的过程中,政策的支持非常重要。目前,科技成果从产出到实现转化,周期太长。比如新药的审批周期太长;干细胞临床转化技术,国内的政策比国外还严。她呼吁政府加大对生物医药专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余艳红表示,为服务好广东创新驱动发展,该校将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发一批新诊断设备和新药,打造国产医药、国产医疗机械的广东品牌,做大做强该校附属医院医疗集团,提高各种疑难杂症诊治水平。为此,该校将加大力度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激发师生创业激情。同时,改革教育模式,强化校政、校企、校院的合作。通过推进跨学院、跨学系七大学科群的建设,催生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型交叉学科,推动高水平科研技术和成果的产出与转化。


本文链接:http://gzhea.org.cn/Article/20150626/3823.html 点击复制链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