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lates/default/images/logo.jpg)
提到天河,大家的印象是“高大上”、“CBD”,但很少会有人知道,天河也是广州科技创新的发源地。
在石牌电脑城,集中了一大批IT创业公司,与北京中关村齐名。而现在,起源于天河的科技创新之火在广州已成燎原之势,是广州当之无愧的科技创新第一大区。
目前,天河区在全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现代商贸业、商务服务业四大战略性主导支柱产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基地三园区一个总部集聚区”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格局,辖内年产值超亿元的移动互联网企业达52家,其中网易、阿里UC、YY欢聚时代、酷狗音乐、中国手游等均是在天河本土成长起来的互联网企业佼佼者。
记者走访天河多个区域发现,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卫星导航等一批新业态正在蓬勃发展,新的力量及创新的商业模式开始在这里不断落地生根。天河软件园、羊城创意产业园等一批国内知名的产业集聚区和发展载体,已站上云计算产业发展的风口。
天河区,这个根植改革创新基因的城区,近年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人才优先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支持以新一代孵化器、创新微空间为代表的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创新文化的培育等,从更多元的层面塑造更适宜人才发展的环境,从而提升天河对人才的吸引力,使天河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走在全国前列。
1为什么是天河?扶持政策体系化好钢用在刀刃上
GPS诞生前,在高精度测量领域,欧洲凭借先进的精密机械和光学技术,统领了测量技术发展的一个时代。但中国测绘行业的领军人马超不服气,硬是创办出一家世界级的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企业,先后研制出中国第一台静态GPS接收机、第一台实时差分RTD GPS接收机、第一台单频RTK GPS接收机、第一台双频RTK GPS接收机、第一个全国产化的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
“没有政策的扶持,我们不可能发展如此之快,更不会成为卫星导航领域的佼佼者。”南方测绘和南方卫星导航的创始者马超说,他在天河创业时,政府首先帮助解决了场地问题,让他们落户天河软件园,给予场地租金补贴等系列政策的扶持,并在高科技产业补贴申请等方面提供了精准服务。
在马超的带动下,华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水平领先的地理信息产业园去年正式落户天河软件园,预计投资总额138亿元。
2011年以来,天河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加大了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了《关于广州市天河区建设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及《广州市天河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发展扶持办法》等6项配套政策(下称“1+6人才政策”),从项目资金、工作场所免租、贷款贴息、住房补贴、子女入学、人才引进等方面对高端人才进行扶持奖励,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天河创新创业。
同时,天河区以科技项目管理为突破口,出台《广州市天河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建立了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严格遵循第三方参与和“三公”原则,实施全流程项目管理,建立专家评审与行政审核相结合的立项审批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评价指标的客观化,即项目评审标准遵循以客观指标为主、分类管理的原则,采用贡献性、成长性、创新性三大类9项指标对企业和项目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估,以市场指标为核心,用企业和项目在市场的产出、效益来检验和评价项目。
UC动景公司则是天河土生土长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刚创办时,几个创始人挤在出租屋里步履维艰。UC动景公司公共事务部经理占小艳回忆到,“公司刚成立时,大家一起凑钱搞UC浏览器研发,当时没有收入,没有获得投资,但是天河区政府认为我们具有成长性和创新性,项目获得了天河区的资助,他们送来了保命的10万元,让企业熬过了最艰难的阶段。”
UC用市场的产出和效益证明了其价值,不久便承担了“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省市科研项目20余项,吸引各项科技资金超过3亿元。而公司拳头产品UC浏览器也取得了全球下载量超过20亿,全球用户超4亿(海外用户超1亿),月使用量(PV)超2000亿的良好成绩。
资助UC项目的这10万元,只是天河区政府帮助创业者实现梦想的众多措施中的一个缩影。
“为了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天河区率先出台《天河区移动互联网企业租金补贴管理办法》。”天河区科信局负责人介绍,天河区安排了500万元专项资金,对新登记注册或需扩大办公场地的企业或专业服务机构,在两年内以实际租用面积或扩大面积的25%为限,给予每月每平方米30元的补贴,同一企业每年最高50万元。
去年,天河新引进浪潮、新浪广东、搜狐支付全国总部等移动互联网著名企业。2014年,天河移动互联网产业总收入达870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市(含终端生产)70%。
2政府做贴心“保姆” 打造天河“聚才盆地”
环境就是“气候”,人才就是“候鸟”,人才会用脚“投票”来选择发展环境。与其他依靠国家特殊政策支持的城区相比,天河区坚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把服务作为创新驱动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将服务做到极致,让人才感受到政府的真心和诚心,从而安心、舒心地留在天河发展。
天河多角度深入开展“暖企行动”,详细了解公司运营情况,帮助企业解决运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建立区领导集中走访制度,35位区领导亲自带头,扎实开展“暖企”行动。去年,由区领导带队,集中走访了区内200余家企业,共搜集企业诉求417条,现已基本得到解决;天河区区长林道平主持召开两场“2015年天河区领导服务企业座谈会”,区内50多家企业参加了座谈会,与会企业提出需协调解决的问题大部分已得到解决。
“我们还梳理了国家、省、市扶持政策和办事流程,编制服务指南,优化服务程序,全面落实国家科技扶持政策,一切为企业着想。”据天河区科信局负责人介绍,近3年来,天河区共组织4386个项目成功申报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总额达60亿。辖区拥有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70家、软件企业508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8家。天河以项目为引导,促进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共安排科技计划项目经费3100万元,扶持268个科技创新项目,引导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科技扶持资金,每年获市级以上科技资金支持超过3亿元。
“真正优秀的人才,选择一个地方落户,关键还是看这个地区是否有适合优秀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在谈到天河区聚集高端人才的工作思路时,天河区委组织部负责人不止一次这样表示。
2013年初,天河区颁布的“1+6人才政策”,扶持力度达到国内最大。其中一大亮点是实行特别的聚才、用才政策,即对新评审的符合天河区产业发展方向、掌握核心技术、在业内拥有较高声誉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实施特别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提供启动资金、场租补贴、贷款贴息补贴等扶持措施,以及医疗、子女入学、住房补贴等特定生活待遇。例如,每名创新领军人才给予创新工作专项经费50万元,每名创业领军人才最高给予项目扶持资金500万元。
“天河区的创新环境给了他们很大的支持,而天河的创新创业氛围使它自身成为整个广州的一个创新和财富创造的基地。天河的领导都很有创新的意识,所以才诞生了很多优秀的企业和人才。对复大来说,天河区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包括申请基金,经费等。”广州复大肿瘤医院牛立志博士说。
今年2月份,2014年天河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杰出人才和优秀人才结果正式对外公示。这已是天河区第二年开展该项目,2014年,全区对企业和人才发展的扶持金额合计1.3亿元,今年预计再投1.3亿元。
3创新载体层次化 政府校企齐发力
目前,天河辖区集聚了华工、暨大、华师、华农等80余所大中专院校以及中科院能源所等44所科研院所。还汇集了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1家,聚高新技术企业470家,占全市28.3%。
“天河的优势是什么?我认为一个是高校、科研院所多,另一个是企业多。这两者如何去对接,去碰撞,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广州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彭澎认为,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获得资金、人脉资源没那么容易;对于科研机构来说,要找到合适的企业来转化科研成果也没那么容易;对于企业来说,单凭一己之力去寻求技术方面的支持更不容易。因此,就需要政府能够搭建这么一个平台。
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型研发基地建设,天河区以企业为中心,构建了产、学、研、政(府)、中(介)、金(融)、孵(化器)“七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牵线搭桥和引导协调的作用,将企业和高校等创新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全方位的需求对接,实现产、学、研、政、中、金、孵各个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
目前,天河区已筹建了马里兰大学-工信部电子五所检测平台等11个国际协同创新联盟;引进了加州大学广州创新中心、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和伯明翰大学广州国际中心等3个国际化合作项目;与赛迪研究院合作,利用其资源和优势,共同建设云计算、物联网及移动互联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为天河区的企业提供服务,促进产业的发展。
“政府帮我们搭建了一个招聘海外人才的渠道,节省了人力和物力,我们收到了数十份简历,都很优秀,非常满意。”天拓互联网产业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景胜说,通过天河区的“海外招才引智”项目,他的企业足不出户,就在全球最大的网络招聘平台monster上,找到了所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这一平台为企业提供的服务,都由天河区政府“埋单”。
天河区科信局负责人介绍,为了给创新创业者与风险投资者、科技服务机构等提供一个交流和对接的空间,天河区还积极构建民营科技产业联盟和创新主体特别是产业与金融、企业与平台运营商的对接平台,通过平台的弱关系对接,让各创新要素相互碰撞,逐渐转变为强关系的合作,并推动建设了“国际创新谷”企业孵化平台及广东天使会、创业咖啡吧、歌菲文化空间等4个创新微空间。天河的创新微空间,通过开展专题培训、投融资对接会、创业大赛等活动,促进创业资本、中介服务机构及其他创新资源的有机结合,促进成果转化、对接社会资本、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2012年,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许洪波与华为互联网业务前总裁朱波在羊城创意产业园共同创办了广州首个民间创新孵化器——创新谷。创新谷定期进行公开的项目评选,并可以为创业者提供150万—200万元的天使资金。两年多时间,创新谷成功孵化出“超级课程表”、“礼物说”、“兼职猫”等草根项目,这让许洪波的团队受到广州创业者的追捧。
2013年10月,依托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MBA创业投资的校友资源,岭南创业投资俱乐部在天河宣告成立。岭创先后举办了创业投资论坛、知名创业家主题讲座、创投比赛等等多项活动。
2014年9月,总部设在天河的道和集团宣布投资1亿元人民币,与全国十所高等学府合作,推动青年人创新项目——YC孵化器发展。区别于传统投资方式“直接投钱”的做法,YC孵化器项目的投资方式除了资本注入外,还包括向创业者提供相关服务,如帮助创业者规划创业方向等。道和集团将与高校合作,针对在校大学生展开创业征集,通过评估进行首期项目投入,对项目进行孵化。经过孵化和再评估,审核通过后的项目将获得追加投资,并列入远期项目规划发展。
4创业潮来袭 天河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
许锋是中国企业人才供应链建设思想的先驱,2011年,他在天河创办了倍智人才。创立后的短短4年时间里,其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获得FACET5、LSI、CEB三大国际人才测评机构权威认证的人才管理咨询公司,拥有着2000万的中国标杆企业测评数据、50多位心理学家和顾问团队、3项人岗匹配发明专利,成为中国最了解“人”与“岗位”关系的公司。
2014年9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广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冯梦觉坦言:“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是创业、创新氛围十分活跃,特别是在天河软件园、华工、创新谷一带,一些创业沙龙、创客对接会等在晚上6-9时兴起,营造了新的创业氛围。”
在时任创新谷董事长许洪波看来,天河区具有完整的科技产业集群,聚集着大量各行各业的人才,是块福地。
“创业者在创业初期有什么困难,去华工、去科技园或者来创新谷,问题能很快得到解决,其他地方恐怕没这个条件。”据许洪波介绍,目前创新谷通过选项目选团队、提供场地和资金、行家指导以及找市场找资源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力争2到3年孵化100家移动互联网企业,产生10个市值10亿元的移动互联网代表性企业。
“超级课程表”是第一个入驻创新谷的项目。90后CEO、创办“超级课程表”的余佳文说:“我以后要成为马云!”针对大学生的“超级课程表”APP,通过对接高校教务系统,快速录入课表到手机,在此基础上实现校园社交等功能。对于这个成立于2012年、以90后为主力的科技创业公司来说,前不久最大的新闻是数千万美元的B轮投资,由阿里巴巴集团领投、红杉资本及策源创投追投。
闪聘公司也是创新谷的孵化团队之一,这是一家为农民工提供招聘服务的创业公司,一个基于移动端的农民工找工作的应用。其创始人刘康在今年1月5日曾获得工信部部长苗圩、科技部部长万钢等一行人接见。
5创新驱动发展成就天河科技强区
2014年是中国深化改革元年,在全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之际,广州市天河区在年终交出一份亮丽成绩单。天河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1亿元,连续8年位居全市第一,同比增长8.9%;税收收入568亿元,增长14.1%,总量连续3年全市第一;商品销售总额等指标继续位居全市首位。全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继续位居全市首位,引进广东浪潮大数据研究院等一批科技龙头企业。
这一成绩得益于天河区近年来对创新城区的持续打造。时任天河区委书记石奇珠说,这得益于天河坚持不懈地实施创新驱动的战略,打造创新发展的机制、环境和氛围,努力营造崇尚创新、有利创新的综合生态体系。
汉能控股集团副总裁王俊娟说,汉能集团将把华南总部放在广州,放在天河,首先是想让更多人认识汉能和汉能旗下的产品,虽然河源是生产基地,但是,距离大众的关注焦点有一点距离,对于人们去认知它,存在着不小的障碍;其次,天河区位于广州市中心,这里的位置、交通都比较方便。她觉得,作为一个企业来讲,高速不单单指企业发展,还包括公司周边的所有环境,都应该提供高速便利的条件;最后,因为天河作为广州的城市中心,本身经济发展总量大,它也是总部企业集聚的地方,汉能华南总部可以给天河添财,天河也会给汉能提气。
汉能作为全球薄膜太阳能发电的领导者,一直致力于新能源的推广和普及,并不断创新思路,精进技术,引领国内“屋顶革命”的绿色大潮。
王俊娟说,广州这个地方让她的生活变得非常精彩,而河源是广东省的一张漂亮的工业名片,在这么好的环境下,汉能应该成为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领头者。
“扶持企业发展是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全力以赴,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时任天河区委书记石奇珠表示。
近两年天河评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0人、杰出人才79人、优秀人才235人,其中80%以上属于科技创新人才。同时,天河探索在天河CBD、东圃等国际人才、大学毕业生集聚地,筹建国际人才社区和青年创业社区,为各层次人才提供服务、交流和成长的平台。支持创新谷、岭南创业俱乐部等民间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服务机构在天河举办人才沙龙、创业大赛、项目路演等活动,打造有利于人才培养成长的环境。
天河区委、区政府以平台发展思维集聚高端要素,形成了产业发展平台和人才服务平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2013年,天河区被广州市确定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区建设试点。
2014年,天河区注册资本超5000万元的383家,增长330.3%。目前在天河注册及办公的总部企业达124家,占全市37.8%,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6家、总部企业14家。在124家总部企业中第三产业总部企业占90.3%,现代服务业总部企业占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