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广州市政府把“总部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政府宏观发展战略层面规划广州市总部经济的发展。2010年1月,《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实施意见》提出经过5一10年的努力,把广州建设为亚太地区最具活力“总部经济之都”。今年,《广州市加快总部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再启广州总部发展战略,力争在商业模式、融资模式、营销模式等创新上成为民营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孵化基地和支持平台,助推广州提质增速走上多元化总部经济发展道路。
在新一轮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大潮中,自贸区与“一带一路”两大国家战略在广州相遇,千年商都将演绎新的千年故事。广州如何以总部经济、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等的建设嵌入全球化的发展格局,嵌入全球价值链核心圈层,在更高层次与全球对话、与时代共舞,将为广东的改革发展探求一份值得借鉴的答案。
巴黎时间晚上10时,Lisa刚看完最后一场秋冬季时装新品发布秀。随后马不停蹄地赶回家中,将近期调研的秋冬时装流行趋势报告发回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广州。Lisa不是时装设计师,也不是服装店老板,而是全球最大特卖网站唯品会的时尚买手。
另一边,距离唯品会总部所在地广州荔湾区数十公里之外,南沙港特殊监管区域的保税仓灯火通明。来自欧美、日韩的护肤品、服装、鞋帽等“宝贝”正排队通关、进仓。
自2012年8月在纽交所上市以来,唯品会成为美股市场上最热门的中概股。除了引得全球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外,更是广州企业借总部经济模式布局全球的最好例证。
早在2007年,广州市政府第一次把“总部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去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在参加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广州组讨论时,要求广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抢占金融、科技、总部等经济制高点,明确把发展壮大总部经济作为抢占经济制高点重要抓手,将发展总部经济工作提到新的高度。今年,广州发展改革委牵头起草的《广州市加快总部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出炉。《行动计划》围绕企业的需求,按照“加强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配套,着力服务好一批现有企业总部、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型企业总部、着力培育一批本地优势产业企业总部”的主线提出具体工作措施,并提出到2017年力争认定总部企业超500家。
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的背景下,广州缘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总部经济,能否成为广州发展的新引擎?
1全球价值链上的广州坐标
在广州,总部经济正在迈入全球化时代,总部机构不再仅仅服务于本土市场,而是更多参与到全球资源的配置。
遍布全球的时尚买手,南沙港仓库忙碌的报关人员,珠三角种类繁多的供应商,西安城郊智能化的华北仓储中心……唯品会广州“司令部”的“指挥官”们,只要按动一下鼠标,或者拨打几个电话,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将在最短时间内,通过唯品会平台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
唯品会品牌及公关副总裁冯佳路告诉记者,唯品会构建了“9+2+1”的全球采购模式。“9”,即在巴黎、米兰、悉尼等9个国家设有采购办公室,250多人的买手团队,在当地寻找一些特色、知名品牌。“2”,即广州白云机场和南沙保税区两个物流渠道。国外的商品运抵香港后,通过广州海关进入南沙保税区或白云机场,通过唯品会的网站统一向全国销售。而“1”,即广州总部。“正如古代兵法中说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冯佳路看来,广州总部是唯品会得以运转的中心。
冯佳路告诉记者,总部的功能是调配全球资源和做好供应链优化。“很多人问唯品会目前的客单价仅200元左右,如何保证这些商品足够时尚、畅销?”他透露,一方面靠买手的经验,但更重要的是靠总部的大数据分析。比如现在秋装即将发布,Lisa挑选的款式会在网上进行试销,通过消费者的浏览、点击,搜集消费者对品牌、款式、材质的喜好程度。将即时数据反馈到买手和供应商,建立供应链快速反应机制,把最受喜欢的商品以最快的速度从各个地方调集过来,运到全国各地的仓库,再从仓库到消费者手里。
在广州,总部经济正在迈入全球化时代,总部机构不再仅仅服务于本土市场,而是更多参与到全球资源的配置。广州总部接到一笔订单,将订单外派给东南亚的工厂,从各地采购原料,并通过第三方物流配送到全球。所有经营、采购指令都由广州总部控制指挥。在全球价值链上,广州通过总部经济找到了新的坐标。
2“在这里更靠近合作伙伴”
总部企业的进入,给区域带来了创新机制,这种机制包括高端人才的培养和流动、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扩散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合,从而在客观上提升了区域经济的活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稳居第一能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引领全国。”《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13—2014)》结果显示,在对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中,从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开放程度六大方面50多个指标评价,4个一线城市连续9年位列前四。
广州作为珠三角龙头城市,在经济发展、交通建设、商务设施、区域开放程度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再者,泛珠三角经济体系的建立,为企业营销总部和研发总部设在广州、生产加工基地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省份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在国内的经贸中心地位独一无二,每年两次的广交会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在落户广州的企业总部名录中,安利公司具有代表性。一位安利管理层人员坦言,“当年选择广州时,广州优势很明显。这里有良好的政策及投资环境,有着毗邻港澳、位于珠三角中心、辐射华南的区位优势以及商业传统。更重要的是,比起其它城市,广州有高效务实的政府,市场化程度、开放度、透明度较高,可以说是做到‘贴心服务’、‘贴身服务’”。
广州市政府办公厅一位官员表示,今年出台鼓励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是由广州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当前,广州正在加快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意味着高端资源的汇聚。“总部企业的进入,给区域带来了创新机制,这种机制包括高端人才的培养和流动、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扩散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合,从而在客观上提升了区域经济的活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根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赵弘对总部经济的研究发现,总部经济的发展会形成较高学历、较高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文化品位的城市中产阶层,因此推动了收入弹性较高的商品的需求。其次,总部企业多属于知识性、技术性较高的职能部门,同时也是技术更新较快的部门,长期看来这种技术不断进步才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而且,总部的集聚会带动其他知识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甚至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从而实现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
3让总部企业扎根“不跑”
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完全有条件把企业总部运作所需要的各种要素资源集中起来,并创新机制让这些资源得以科学排列组合和互动,从而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十几年间,“总部经济”温度不断走高。对“总部经济”的热爱,在赵弘看来,是各城市“面临共同问题作出的共同选择”。这个共同问题是城市转型、产业升级的发展需要,而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企业总部—制造分离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总部经济”作为经济形态和资源配置方式为政府和企业同时看好。
目前,广州拥有环市东CBD、天河北—体育中心商务区、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等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相对成熟的三大总部经济板块。但近年来,也出现了广州市内一些知名总部企业外迁或“北上”的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广州与北京、上海、新加坡、香港等城市相比,还是存在差距。
评论
总部经济引擎推动产业升级
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科技、唯品会总部等巨头接连入驻,广州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在短短时间内崛起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中的总部重镇,彰显着这座国家中心城市的市场底蕴和多样的可能性。
世界在变平,全球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纵横交织,让世界各国经济血脉融合相连。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企业镶嵌在全球产业链上成长壮大,全球价值链驱动了广东经济增长和改革红利的释放。然而,在全球产业链中,不少珠三角企业仍然只能掌握生产制造和贸易环节,只能获得国际贸易产业链10%的利润,整个产品90%左右利润的研发、营销和零售环节却遗失在外。站在全球产业变革的关口,《广州市加快总部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出炉,再次引爆这座千年商都的经济兴奋点。广州以总部经济为引擎、带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这是广州自身的城市发展战略选择,也是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期待所在。
改革的广州有着拥抱总部经济的肥沃土壤。总部经济背后的核心思维是尊重市场的需要,以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广州乃至广东正在推行的商事改革和创新驱动,有利于建立统一公平的市场体系,培育国内统一大市场,提升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企业能力。广州更是通过政府自身改革,不断优化环境,通过打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打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社会环境,构建更加适合总部经济运营的经济生态系统,满足企业开展总部业务的需要。
广州拥抱总部经济发展、嵌入全球价值链中心的过程,也是与珠三角城市群产业链联通互动的过程。广州处于珠三角“世界工厂”的腹地,是“广货”走向国内外市场的分销中心。这里是一系列商品的集散和交易中心,中国第一展“广交会”扎根此处,1000多个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遍布全城。泛珠三角经济体系的建立,更为企业营销、研发等功能总部落户广州创造有利条件。
站在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高度,观察广州的总部经济战略,这样的前景值得期待:在这里把珠三角的资源引入世界经济体系,在这里把世界经济的高端要素对接珠三角,在服务化、集约化和网络化的基础上,更大范围地参与全球经济过程,更深入地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及全球城市体系中,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当前,广州正在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依托,以泛珠三角地区为腹地,举全市之力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实现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以及金融服务体系相互融合的格局。可以想象,金融、贸易和航运等城市功能集聚,吸引人流、资金流、物流等生产要素汇聚,将形成强大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也将带来总部产业与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扩展经济发展空间。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以及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总部的能级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广州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和产业控制力,推动这座城市的产业发展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核心。
据业内人士分析,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是金融中心,世界500强企业往往更喜欢这类全国性的中心城市。而广州属于区域经济中心,面临着与香港、深圳的竞争。目前,香港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外汇、黄金、股票的交易中心,是难以在近期被代替和与之竞争的国际性中心城市,而深圳则在新兴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此外,新加坡也是广州潜在的一个巨大的竞争对手。据统计,2012年已有约4200家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了地区总部。而且落户新加坡的企业大都选择制造业、电子、化学、银行、保险及建筑业等行业。
“特别是外企,在东道国投资研发中心建设模式之一就是建立战略联盟,这要求东道国的企业要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吸纳能力。”赵弘认为,一些总部企业在穗研发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气、化工、皮具、化妆品等行业。由于技术研发能力偏弱,一些广州重点想培育发展的行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智能装备、新材料等有关的研发中心反而比较少。
而且,数据显示,广州328家总部企业中,国有企业119家,占比36.28%,特别是2家世界500强企业,南方电网和广汽集团都是大型央企。“这类企业的发展能力多得益于政策扶持和垄断,未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政策红利会减少,真正的创新能力不足将成为发展的最大障碍。”赵弘表示。
一家将全球研发中心设在上海的德国企业负责人坦言,想在广州凝聚人,但成本高,只能将对人工要求不高的生产工厂留在广州。“公司近半研发人员都落户上海,有来自上海顶尖高校的毕业生,有来自欧美科研人员,上海的国际化环境很适合他们。广州是国家的中心城市,但本地一些优秀的毕业生首选仍然是北京、上海甚至海外,我们得到的是二流的人才。”
赵弘认为,广州总部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差异化”、“特色总部”。他建议,广州可以重点打造智能装备制造业总部。广州地处珠三角制造中心,通过大力引进跨国装备企业,或与国内装备大企业合资合作,培育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辐射带动力强的企业。“根据特点,还可以打造纺织业总部、生物医药企业总部等等。”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认为,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完全有条件把企业总部运作所需要的各种要素资源集中起来。但关键的是,资源集中起来后必须要有机制让这些资源得以科学排列组合和互动,从而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相当于最好的食材具备了,要做出好菜,还必须要有好的厨师把各种食材作出最佳的搭配,同时还要有火候,这就是广东人所说的‘锅气’”,这里所说的搭配方式以及“锅气”其实讲的就是广州鼓励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和业务拓展的软硬环境,包括发达的基建设施、政府执政水平和治理水平、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等。(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