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广州全面开启发展新征程。经广州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于14日正式向社会公开。未来五年,广州改革发展、开放发展的路线图已明,通过加快建设三大战略枢纽及“三中心一体系”,广州正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水平,代表国家主动融入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分工。本报特此开设“新战略 新担当”栏目,紧扣国内外政经大局,透过当前的舆论焦点、时事热点、政经大事来观察广州“新战略”,展现广州“新担当”,敬请垂注!
14日,一篇题为《未来五年,中国将再建10个“中心城市”?这些地方有希望!》的文章刷爆了微信朋友圈。这篇由人民日报官方微信转载的阅读量10万+的文章透露,“中国要解决北京这样特大城市存在的城市病,需要再有十个类似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才行。”
中央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也提出,“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据透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城市工作会议即将召开。时隔37年,中央再度召开城市工作会议。这一切传递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城市发展已经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专家指出,东亚国家城市化率在55%—65%这一阶段呈现出“中心城市加速发展,人口向大都市集聚”的规律。作为有13.7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应该加快发展一批人口规模达到2000万以上的国家中心城市,分担北京、上海压力。中心城市被赋予了“经济发展新的增长节点”的使命。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如何抢占制高点?这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热议。
就在14日,《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文对外发布。《建议》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水平。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黄少宏 黄伟 郑佳欣 统筹:郑佳欣 黄伟
动力源▷▷建设三大战略枢纽
不久前,“上海全面超越北京一举成为国内第一航空枢纽”的消息在网络间疯转:继2014年上海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合计旅客吞吐量超越北京首都机场之后,2015年上半年,上海两大机场合计旅客吞吐量超越北京首都、南苑两家机场。
作为北上广一线城市“战队成员”,广州也加入了建设国际航空枢纽的行列。今年国家在“一带一路”路线图中就明确提出,“强化上海、广州国际枢纽机场功能”。
如今,国际航空枢纽与国际航运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共同构成了广州这座国家中心城市的动力源。
在3日下午召开的广州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陈如桂表示,这三大战略枢纽不仅有城市重大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产业、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的强大吸附器和辐射源,是广州“十三五”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江两岸三带、三大战略枢纽、多点支撑”,是广州布局“十三五”的一个全新发展格局。
陈如桂说,这是城市功能布局和生产力布局结合起来考虑的结果。
珠江是广州水系的主体,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广州将以珠江为纽带,把沿岸的优势资源、创新要素串珠成链,构筑两岸经济带、创新带和景观带,重点打造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国际金融城、珠江新城融合发展的黄金三角区。
与此同时,广州将瞄准“一带一路”、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内地与港澳合作、深化泛珠三角合作等国家战略机遇,加快南沙新区、南沙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增长极▷▷形成若干在全球叫得响的产业
在中央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中心城市被赋予了“经济发展新的增长节点”的使命。
而在新的发展蓝图中,广州也将加快形成新的增长极。而这一战略部署的背后是产业支撑体系。
广州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叶牛平向记者介绍了其中的“路线图”:“十三五”时期,广州将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战略,着力打造“三中心一体系”(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努力建设若干在全球、全国排在前列、叫得响的项目或产业。
毋庸讳言,广州的产业结构仍存在不足。广州产业结构中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制造业缺乏自主核心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尚未接续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为此,《建议》提出,广州将力争进一步把有市场、有技术、有基础、有潜力的产业明确为支柱产业重点扶持发展,特别是服务业领域中的金融、现代商贸、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产业,争取到2020年实现“2个7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70%)。
在广州的蓝图中,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将形成“双轮驱动”格局。下一步将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与精细化工、生物医药与健康、能源及环保装备、轨道交通、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与卫星应用、都市消费工业等先进制造业。
大交通▷▷努力打造世界级交通枢纽
在国家战略“一带一路”路线图中,广州被三次重点提及,分别涉及南沙开放合作、沿海港口建设及国际枢纽机场。广州的战略地位与大交通枢纽定位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愿景地位凸显。
广东省“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广东要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枢纽,支持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等重要支点城市与沿线友好城市共建空港联盟或港口联盟,推动海上物流大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空中走廊和数字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广州出炉的《广州市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以下简称《计划》),也对广州打造大交通体系的战略设想多有提及和部署。
《计划》显示,未来将以“双港双快”(空港、海港、快速轨道交通、高快速路)为龙头,通道建设与枢纽建设并重,整体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强化广州作为全国性三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的功能和地位,努力打造世界级交通枢纽,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乃至全球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城市。
因此,“提升大交通综合枢纽地位”也成为了《建议》的关键内容之一。在广州的发展蓝图中,国际空港、海港、国家铁路主枢纽功能将进一步强化。
聚总部▷▷成为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枢纽
近日,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重庆指出,中国“十三五”期间,将加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承担全国性的功能,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节点。“中国要解决北京这样特大城市存在的城市病,需要再有十个类似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才行。”
随着人民日报官方微信转载的这一文章刷爆“朋友圈”,“北京式的中心城市”引起了广泛热议。
南方日报记者注意到,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路线图”中,部分央企总部外迁的议题更受到了各地的关注。有论者提出,“一个抢蛋糕的时代即将到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广州已经积极行动,吸引央企到穗设立总部。今年10月至11月份,注册资本30亿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公司,与初始注册资本10亿元的国机智能公司总部,先后落户羊城。
广州在“十三五”《建议》中对“总部经济”也多有着墨:实施总部经济发展行动计划,培育壮大本土总部企业,吸引更多企业在广州设立总部、区域总部、跨国运营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共享服务中心。
“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城市群,产业配套齐全,千年商都底蕴深厚,市场化程度高,是华南地区的政治中心、交通中心、科教文卫体中心,具备吸引和集聚总部企业的优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广州可以依托自身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方面的优势,集聚互联网、航运、高铁以及石化等方面的总部企业,同时还可以与深圳、香港形成互补,携手集聚全球高端资源。未来的广州,可以成为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枢纽。
记者了解到,广州将推动中国铁建在南沙建设南方总部暨国际业务总部基地,在南沙设立南沙投资公司、区域公司管理总部、境外项目管理中心、国际物流业务中心、金融财务业务中心等,建设中国高铁“走出去”基地,预计总投资额超500亿元。
同时,广州将推动中国交建、中国建筑、中国中铁等一批央企在南沙设立华南区域总部,作为企业“走出去”的基地,开展海外项目管理、结算等国际业务。
而在“走出去”方面,广州也有多个投资项目,其中最大亮点就是广东振戎能源公司投资29亿美元,拟在缅甸建设的油库码头。
三大战略枢纽
◣国际航运枢纽
主要依托南沙新区、广州港建设,加快自贸试验区发展,升级改造黄埔临港经济区,将市区散货码头功能逐步迁出,建设商务港,巩固提升千年商都的优势。
◣国际航空枢纽
主要依托白云国际机场建设,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努力建设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拓展广州产业发展新空间。
◣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主要依托以广州高新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科学城、民营科技园、智慧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生物岛、大学城、国际创新城、南沙明珠科技城等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快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核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