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发区靠什么领衔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7日
      11月,国务院批复珠三角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广东省委、省政府规划的“1+1+7”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广州市被赋予“创新发展的龙头”定位,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12月9日,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到广州开发区调研时指出,广州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核心区的需要,是巩固提升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必然选择。

  广州开发区作为广州创新驱动发展的“主战场”,凭何担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重任?广州开发区在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中将起到什么作用?在《广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方案》和《广州高新区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编制完成后,广州将以高新区和中新广州知识城为平台,绘制科技创新发展新蓝图,有望成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

  ■开放式创新

  搭建广州最国际化的“朋友圈”

  珠三角示范区的主线是开放式创新。目前,广州开发区与新加坡、欧盟、以色列、英国深入合作,打造了四大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平台。

  据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大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平台各具特色、各有侧重。与新加坡合作开发知识城,建设知识经济发展高地,重点推进了知识产权园区、东方医学谷、腾飞科技园、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园、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等载体建设。在与欧洲的对接中,打造全国首家中欧区域政策合作试点区,深化与欧盟国家在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了德国耶拿应用科技大学分别与广州开发区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签订了教育培训合作备忘录。特别在中以合作方面,获批成为首批中以高技术产业合作重点区域,规划建设中以生物产业孵化基地,设立了6亿元规模的中以生物产业投资基金;加快推进中以机器人智能装备合作,成立了中以机器人研究院。与英国的合作上,已搭建的“中英生物科技之桥”,累计推出120个合作项目。

  依托这些国际合作平台,广州开发区吸引了越来越多国际化的“朋友”。三星电子在华设立的第一个全球商用手机研发中心,就在开发区。目前该研发中心已发展成三星电子在华规模最大、与韩国总部具备同等水平的全球商用手机研发中心。该研究院投资总额1750万美元,注册资本750万美元,去年销售收入5.8亿元,税收1.3亿元,目前已有1200名研发人员。研发中心不断引入新的手机平台的应用,带动华南地区手机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和进步。

  目前,广州开发区引进了IBM、三星等8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设立了研发中心,吸引英国天祥、瑞士通标等20多家国际检测认证机构入驻,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梅洛教授等国际创新团队,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建联合研究院。

  人才是创新最宝贵的资源。上述负责人表示,广州开发区构建了“2+11”的政策体系。在原有的“1+10”创新政策体系和“2+7”的人才政策体系基础上,新出台了《广州开发区创客空间认定和扶持办法》、《广州开发区瞪羚企业认定扶持办法》等政策。

  据介绍,广州开发区与北京大学、中科院等国内外75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国家级创新平台20个,省级创新平台70个,博士后工作站24个,集聚了研发机构512家,约占全市的1/4。同时,还组建了平板显示产业及技术、基因检测等9个创新联盟,与清华大学、深圳光启研究院、飞利浦等合作建设等一批新型研究机构。“例如京信通讯公司与清华大学共建的博士后工作站,就充分依托清华大学微波与数字通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京信公司的研究开发提供人才和前沿技术保证。”上述负责人说。

  ■辐射珠三角

  构建国家创新中心城市的“主引擎”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对于广州开发区来说,不仅迎来新的转型机遇,更成为广州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力的落地平台之一。

  任学锋到广州开发区调研时指出,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着力在建设创新载体、引进培育企业主体、营造良好环境上下功夫。要立足广州高新区、中新知识城、科学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生物岛、大学城等科技创新空间载体,推进建设广州科技创新走廊,辐射带动白云、番禺、从化、增城等区的产业发展。

  广州开发区未来的发展,要成为引领广州创新发展、辐射珠三角的动力城市。事实上,广州开发区的决策者已意识到这一点。“广州开发区要当好示范区龙头,加强对珠三角及其他地区的协作和辐射。”上述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广州开发区正在推动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扩大服务和辐射能力。目前已有珠三角其他城市上百家企业在交易中心挂牌。加快推动广清产业合作园和广梅产业合作园建设,辐射带动广东其他地区高新区的发展。

  “广梅产业合作园、广清产业合作园统一由广州高新区管委会负责投资建设,入园企业可同等享受我区现有的政策条件,将广州高新区创新优势的辐射到省内其他地区。”上述负责人表示。

  同时,广州开发区积极练好创新发展的“内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辐射能力。

  据了解,2014年设立了4.4亿元科技发展资金,带动了96亿元的科技研发投入。强化科技金融的支撑作用。设立了10亿元的引导基金、3亿元的担保基金和5000万元的种子基金,聚集风险资本100亿元。

  依托强大的资金实力,上述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广州开发区实施大孵化器战略,催生了千家创新型企业。目前已建成4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总面积达360万平方米。各类孵化器累计引进企业2985家,在园企业2148家,注册资本总额252.5亿元。

  据“中国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研究显示,在瞪羚百强名单中,广州位列第二(12家);在瞪羚入选名单中,位居第三(69家),在平均净利润率、平均总收入增速、净利润增速、平均授权发明专利等方面均优于排名第一的北京,整体呈现成长快、质量高的显著特性。

  据上述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广州开发区将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发挥核心和主引擎作用,建立创新生态圈。支持和鼓励本地科研机构、人才、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同时,也鼓励科技金融机构在广州开展天使投资、股权投资等活动。深化广州与珠三角主要城市间的创新发展合作机制,促进区域内技术、产品、服务、品牌和模式的输出,形成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格局。

本文链接:http://gzhea.org.cn/Article/20151217/4218.html 点击复制链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