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互联网+”拓展网络经济新空间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28日

《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产业;要拓展网络经济新空间,大力发展高效安全的网络经济;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广州的传统产业如何进行“信息化”改造,最终实现“互联网+”?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国家工信部品牌培育专家陈明提出“互联网+”时代广州产业转型的“升维”战略。他根据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将企业划入四个不同的维度,并为企业如何升至第四维度——“互联网+”维度指明了方向。

文/广州日报记者罗桦琳 通讯员穗宣

企业划分为四个“维度”

陈明认为,目前广州市的产业发展情况多样,既有传统的产业如石化、造船、小家电、交通、纺织服装、商贸批发等,也有先进领域的产业如电子商务、新材料、新能源、精密装备、生物医药等。而且在不同产业中,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基于空间维度的视角,陈明将广州市的产业以及企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四维划分”。

处于“一维空间”的是传统的产业和企业。这些企业的特点几乎没有信息化设备和信息化手段,完全没有建立内部局域网和外部互联网。

处于“二维空间”的是已经实现信息化的产业和企业。这类产业和企业,导入了管理信息系统或数据库,对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有一个基本的梳理,储备了一些基础数据,目的主要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处于“三维空间”的是互联网化的产业和企业。互联网化的企业,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管理客户,能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处于“四维空间”的是互联网+的产业和企业。这类企业和产业,基于入口经济,实现了跨企业、跨行业、跨平台的整合,能满足使用者的多元化需求。

“我们可以看出,处于一维和二维空间的产业和企业,其立足点是产品与企业以及产业自身的规模和效率;而处于三维和四维的产业和企业,其立足点却是人性层面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的满足,这才真正切合了互联网经济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的本质特点,也体现了服务经济作为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经济形式的核心价值。”陈明分析。

层层“升维”寻求发展之路

那么,广州的企业,如何通过“升维”,最终实现“互联网+”呢?陈明对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均提出了解决思路。

首先,传统的产业和企业想要跟上互联网经济的趋势,必须先实现基本信息化,同时对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具体做法是: 导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或数据库,对内达到企业内部信息的最佳配置,提升信息流动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对外以电子商务应用为切入点,拓展国内外销售渠道。其次是要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普及范围等,优化企业内部结构,精简机构、理顺流程、明晰权责、提高部门间协同工作效率。

已经实现信息化的企业,可以向“互联网化”发展,也就是在大数据基础上,基于客户导向,提供“定制化”服务。具体要进行以下方面的转变:企业的产品设计柔性化,即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产品以及根据客户的反馈修改产品;企业的服务柔性化,即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改变服务内容;企业的管理柔性化;企业的流程柔性化。

而从互联网化企业转型为互联网+企业,是目前难度最大的一步,其核心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平台化与开放协作,实现资源的跨界整合。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转变:一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明确客户细分市场和需求;二是建立新型的客户关系,让顾客共同参与创造产品;三是把握核心资源和关键业务,开展“平台型”业务,让顾客在同一个平台可以满足不同需求;四是建立开放协同的合作模式。

陈明分析,在“共享经济”模式下,要求企业间进行开放协作和资源整合。比如“微信”平台,通过为合作伙伴提供“连接一切”的能力,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智慧型”生活方式。其已经渗透进入以下传统行业,如微信打车、微信交电费、微信购物、微信医疗、微信酒店等,为医疗、酒店、零售、百货、餐饮、票务、快递、高校、电商、民生等数十个行业提供标准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广州要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谋求产业的转型升级,关键是以客户价值为导向,以产业融合为基础,以信息化为动力,通过产业环节以及产业间的分化、融合、跨界、渗透,推动智力要素在生产经济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与扩散,进而抢占区域乃至全球价值链的主导权,走产业高端化发展之路。”



本文链接:http://gzhea.org.cn/Article/20151228/4251.html 点击复制链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