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广东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78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区域创新、协同创新中心等热词频频出现,科技创新成为省“两会”广州代表团聚焦话题。 作为珠三角国家级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区,广州将如何发挥龙头和引擎作用,引发广州代表团热议。代表们认为,广州应抓住广东实施创新驱动第一战略的机遇期,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建成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带动广东创新发展整体上水平。 南方日报记者 张西陆 马喜生 陈思勤 关键词1.激发活力 建设高新企业成长集聚示范城市 创新发展,要激活创新主体。谁来创新?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激发企业创新力的重要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示范城市,带动创新型小微企业集群发展。” 25日,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列席广东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时坦言,企业创新不能仅靠政府,最主要的是要实现自我的突破,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实现科技创新。 事实上,在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广州坚持创新发展,要抓牢企业这一“牛鼻子”。尤其是在“互联网+”战略下,要让“企业家+科学家”,激发出强大的创新激情和创新能力。 在这一方面,广州已有不少探索实践。电商新业态正成为撬动广州经济转型的一大支点,去年广州电子商务交易额超1.3万亿元,新兴的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额逾13亿元。亮眼数据的背后,既离不开微信、唯品会等本埠电商巨头的创新,也得益于跨境电商体验店遍地开花的带动效应。 在制造业领域,创新也悄悄颠覆了传统生产方式。去年广州启动“机器换人”行动,不仅一批企业搭上了“智造”快车,广州数控、广州启帆等企业还成长为国内顶尖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商,产销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两位。 省人大代表刘小锋表示,民营制造业企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武装自己、奋发图强、自力更生,造就在商业战场上真刀真枪干的能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引导与推动。 去年7月,刘小锋同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十多位民营企业家代表联名向朱小丹省长提出了《关于推进建设“广东制造创新中心”的建议》,其中提出,当前制约广东制造创新发展的“痛点”在于“硬投入”多,而缺乏真正的“软动力”,缺乏在全国具有引领效应的创新生态土壤。“我们提出在广州打造‘广东制造创新中心’,通过聚集创新要素,构建创新生态,打造‘广东创造’的软实力。” 之所以选择在广州建立“广东制造创新中心”,刘小锋解释,广州地处大珠三角的核心区域,更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桥头堡,广州背靠的是世界级制造业产业经济带,作为广东双轮驱动战略中重要的一轮,广州应该肩负起重铸广东制造创新之魂,推动广东制造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重要角色。 对此,刘小锋建议,建立广东制造创新成长基金,建立和引进不少于100个亿的制造业创新成长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支持制造业的创新创业。同时,构筑广东制造创新孵化、成长、展示、交流、交易的平台空间。 关键词2.区域创新 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在计算与通信集成芯片、智能机器人、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九大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加强国际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广州的创新力正得到国际认同。今年1月,美国商业杂志《快公司》中文版评出2015年“中国最佳创新公司50强”,广州有13家企业上榜,占四分之一强。 同样,广州的创新氛围也吸引了海外“金凤凰”纷至沓来。广州市科创委消息显示,近5年,广州国际技术合作平台从8个增至39个,世界级源头创新与产业化活动开始向广州汇聚。仅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就落户了三星通信研究院、卡尔蔡司研究院等一批跨国研发机构,英国天祥、瑞士通标等20多家国际检测认证机构亦入驻发展。 国际创新资源汇聚,以何承载? 1月21日,广州市副市长王东率团访问美国硅谷。王东向硅谷地区近50位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进行宣讲交流时指出,广州将打造三大战略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是其中之一,“创新”将成为广州新的城市名片。广州将依托中新知识城、科学城、广州高新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生物岛、大学城等形成的科技创新走廊,加强与世界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不断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和国家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有专家分析,广州高新区、中新知识城、科学城等这些“点”在产业布局分工上各有特点,连接起来后广州科技创新走廊这条“线”已具雏形。关键是如何由线到面发挥辐射作用。 “面”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个是指广州市创新的基本面,也就是创新的基本格局。另外可以理解为广州市的整个区域创新体系。如今,“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被列入省政府工作报告中。 俯瞰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的地图,北有中新广州知识城,中有广州科学城,南有广州国际生物岛。最近,“两城一岛”陆续迎来了“洋贵客”。来自新加坡、美国、以色列的国家科技部官员及顶尖科学家到访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并与区内企业在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展开科研合作。 截至去年10月,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已聚集了32名院士、50名中央“千人计划”人才、3000多名海归在区内创业。人才吸引度和创新效益均位居全市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广州“人才重镇”。 人才的聚集效能也在释放。截至去年底,累计有近3000家初创型科技企业入驻区内4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入孵企业皆在这里完成或即将上演,嵌入国际创新产业链的精彩一跃。 有代表认为,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广州,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广州向珠江西岸、粤东西北的辐射带动水平,换来广东创新格局的整体向好。 关键词3.互联互通 拓宽广州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空间 省政府工作报告对“一带一路”建设、高铁经济带、珠三角城市群协同等重大战略着墨不少。省人大代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尹涛认为,广州机遇和责任重大,随着广州对外经济腹地不断扩大,创新资源将不断汇聚,将为广州产业升级改造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空间。 工作报告提出,广东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和经贸合作中心。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海陆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参与境外港口等建设,建立沿线港口城市联盟。加快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中心和中俄贸易产业园建设,拓展粤新欧、粤满俄国际货运班列。 广州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区域优势明显,白云国际机场、南沙自贸试验片区航运、穗新欧国际货运班列等共同构成了广州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海陆空”渠道。 当前,广州对外已经成为中国连接欧洲、澳洲、中东、东南亚等区域的重要中转站。随着空港、海港、铁路枢纽的逐步完善,广州已经具备世界级大交通枢纽。未来,广州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将会直线攀升,广州对高端资源的聚集和虹吸能力增强。 高铁经济带也给广州带来科技创新虹吸效应。工作报告提及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建设,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广州依托广州南站和广州北站两个高铁站,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会向广州聚集。 当前,广东比全国其他省份更早遇到产业转型升级、结构性调整新问题。尹涛认为,高铁经济带形成后,将会加快沿线城市制造业分化和分工,沿线城市未来遇到产业转型困难时,必将救助于广东,或者直接向广州转移资源,寻求更高端合作。这也意味着,高铁经济带的形成极大扩宽了广州在珠三角腹地的经济地位,广州在未来的产业转型和科技创新产业链中将受益匪浅。 尹涛还认为,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科技服务能力将是未来主功的方向之一。 工作报告中提到,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广东国家大科学中心。何为“广东国家大科学中心”? 去年7月15日,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刘炜透露,广东积极联合中国科学院创建珠三角国家大科学中心,促进重大科学发现,培养集聚国际一流科技团队和人才。 广州也具备建设广东国家大科学中心的能力。与深圳这座巨大的科技创新孵化器相比,广州显现出科技创新综合服务能力。当前,广州聚集了华南地区最好的教育、医疗、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形成与产业应用需求融合的组织机制和嫁接平台,集聚高新技术企业,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