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创新是粤企转型升级普遍性路径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23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今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省委书记胡春华在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强调,要继续牢牢扭住省委、省政府近年来作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工业转型升级三年攻坚战等重大战略,持续用力,以抓落实的成效检验工作。省长朱小丹参加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佛山代表团分组审议时强调,把提质增效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着力抓好质量强省建设,坚持创新驱动、质量引领,进一步提高“广东制造”的质量和标准。

那么,在此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广东制造”如何转型?通过哪些路径,平稳顺利地实现“升级”?“广东制造”在重构的全球制造贸易链条中,应处于什么位置……对此,广东省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任小铁接受独家专访,一一为大家解疑释惑。

供需错配的矛盾关键是质量不高

问:现在我们经常看到,一方面很多消费者跑到国外购买奶粉、电饭锅、马桶、化妆品等日用品,但另一方面国内同类产品的生产企业却大呼产能过剩,产品滞销、商场销售疲乏。对这些现象,您怎么看?

任小铁:这实质上是高质量的有效供给不足造成的。我国供需错配的矛盾很大程度上不是数量不够,而是质量方面尚存差距。

一是质量总体水平不高,提振消费增长动力不足。我国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产品质量对国内消费需求的提振作用日益突出。但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产品可靠性不强,关键零部件可靠性差,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比国外同类产品差1—2个数量级,机械基础件寿命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3—2/3;制售假冒伪劣问题尚未根治,区域性、行业性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公平交易、优质优价的市场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这些都导致购买力外流,成为内需不旺的重要原因。

二是质量效益偏低,冲击消费和投资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质量因素是投资的重要考量指标,质量效益与投资吸附能力成正比。当前,高端制造业及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但其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和投资需求。我国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间接损失更难以估量。一些电子商务平台售假售劣问题严重,“三无”产品泛滥,2014年14种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仅为73.9%,其中7种不合格产品检出率超过30%。

三是质量技术基础薄弱,导致转型升级缓慢。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产业转型升级。计量测试技术的普及传导滞后于产业发展,影响“广东制造”精度。标准的关键技术指标与国外先进标准差距较大,未能对传统产业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有效的引领带动作用。认证认可国际互认程度不高,阻滞认证认可对技术创新的规范和促进。检验检测能力不强,对企业创新研发服务支撑力不足,未能建成“一次检测、全球通行”的检验检测体系。

问:您认为要怎么改变这种错配,将外流的消费拉回国内,同时又化解“制造端”的产能过剩?

任小铁:我建议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住质量这个关键因素,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完善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推动中国质量、中国品牌建设,以质量升级改善有效供给,不断提升高端技术、产品、服务的比重,变速度盈利为质量盈利,规模效益为创新效益,有效满足和创造新消费,形成新动力。

质量创新对于企业转型升级贡献巨大

问: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广东提出将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其中对制造业,广东提出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业升级专项行动。您认为,“广东制造”转型的方向在哪里?

任小铁:转型升级的核心就是要从简单的土地、资金、资源等硬要素的数量投入,转向对全要素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关键就是要分析全要素生产率指标的变化情况。构成全要素生产率的要素包括科技、管理、人力资本和质量等,核心是诸多软要素的创新和质量提升。通过研究这些要素对企业效益的作用,可找到我们转型升级的方向。

去年,省质监局牵头,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联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调查。该报告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制定质量发展战略的企业,其利润水平要比没有制定质量战略的企业高出65.9%,这充分说明质量创新已经成为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绩效的重要战略。

问:在“广东制造”新一轮升级过程中,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然而创新的方向很多,企业资源也有限。对超过九成以上是中小型企业的“广东制造”来说,从哪个方向着力创新更具普遍性也更容易操作?

任小铁: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体和基础,转型的路径也很多。我认为,质量创新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普遍性路径。对企业来说,质量创新就是通过技术、管理和文化等多种方法,实现固有性能持续不断地改变和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和使用方的需求,并最终实现更高的效益。

对比技术创新等,企业的品牌发展、标准改进、精度提高、员工劳动技能提升和质量文化建设等质量创新活动是更具普遍适用性的转型升级路径,大型企业可以采用,缺乏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的小微型企业更加适用;处于价值链终端的企业可以采用,数量更为庞大的零部件生产企业、OEM和ODM企业更加适用。

以德国为例,德国的创新之路就是持续不断、始终关注质量的创新。德国企业重视产品的改进,由此带来德国产品更多以高标准、高精度获得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德国重视职业技工培养,企业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工教育,培养大量的工程师和技工,这些都使“德国制造”成为高精度和高品质的象征。

质量创新的重要作用在我省也有例证。根据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调查,拥有品牌的企业与没有品牌的企业相比,全要素生产率高出51%,平均利润率高出约5%;获得国际市场认证的企业与没有国际市场认证的企业相比,工业增加值高出5.99倍,利润额高出6.73倍,利润率高出13%。可见,质量创新对企业转型升级的贡献巨大。当然,许多技术创新本身就带来计量、检验技术的突破,带来产品的改进和质量提升,也属于质量创新的范畴。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质量创新集中体现在国家质量基础的提升,即企业家和职业技能人力资源质量素质提升、企业质量能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的质量提升、质量技术基础能力提升和全民质量文化的提升上。

广东企业质量创新可从五个方面努力

问:企业进行质量创新,需要哪些条件和能力?政府和有关部门该如何服务和推动企业实施质量创新工程?

任小铁:质量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和社会的促进、监督作用共同发力,持续用力,方可取得成功。推进质量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提升企业家和职业技能人力资源质量素质。提升企业家适应转型升级的战略能力、实施企业质量创新的领导能力、推动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执行能力以及构建企业质量文化的引领能力等,形成以企业家为核心的企业质量主体地位。

二是实施企业质量能力提升工程。大力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比对、全面质量管理小组等全员质量活动,强化精密制造、可靠性工程建设和品牌建设。瞄准国际标准和细分市场需求,从提高产品功效、性能、适用性、可靠性和外观设计水平等入手,全方位提高消费品质量。实施重大质量改进项目和技术改造工程,培育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新优势。

三是优化产业结构质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技术和质量创新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更好满足智能化、个性化、时尚化消费需求,引领、创造和拓展新需求。

四是提升质量技术基础。加强计量基础建设,提升量传溯源体系支撑能力,加快建立高等级计量标准,提升企业制造精密水平。加强标准创新引领,制定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体系规划和路线图,构建先进产业标准体系,推动自主创新成果融入“广东标准”。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有序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组建具有公益性和社会第三方公正地位、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检测服务平台。提升产品、体系认证质量,推进认证认可国际互认,充分发挥认证认可产品、服务和检测技术机构进入国际国内市场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五是推动全民质量文化进步。倡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推动企业打造各具特色的质量文化,逐步建立体现广东特色的质量文化体系。

撰文:岳志轩 欧志葵



本文链接:http://gzhea.org.cn/Article/20160223/4352.html 点击复制链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