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率先进入经济新常态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态势凸显。
省政府日前组织省有关部门开展的一组专题调研成果显示:我省当前已出现工业产业分化、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民营经济领先发展、资本有机构成变动、生产性服务业高增长、企业加快“走出去”等六大趋势性变化。
专家指出,对六大趋势的预判和分析,不仅佐证了广东率先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判断,进一步深化了对经济新常态深刻内涵和运行规律的认识与理解;调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对广东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将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率先进入新常态,初现六大新趋势
调研报告显示:广东率先进入经济新常态特征明显,出现了六大发展新趋势。
趋势一:工业产业分化。2014年,我省全部工业增加值29144.15亿元,占全国的12.8%。作为一个单独经济体看,我省工业增加值排在世界第14位,制造业增加值排在世界第五位。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市场环境、技术进步、要素条件、资本积累等情况的明显变化,促进我省工业产业出现分化。
根据2012―2015年各行业发展情况,对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在制造业31个大类行业中,计算机、通信等9个大类行业分化为高速成长,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14个大类行业分化为中速成长,石油加工等8个大类行业分化为低速成长,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的38.3%、40.4%和10.9%。总体上呈现高技术制造业整体趋升、战略新兴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传统行业明显分化的特征。
趋势二:加工贸易创新发展。作为外贸大省,广东加工贸易总量规模在继续稳居全国首位的基础上,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产品生产方式向以“委托设计+自主品牌”为主转变,销售结构由国际市场为主向内外销发展转变,市场结构由主要依赖传统市场向传统和新兴市场均衡发展转变,企业结构由外资主导逐步向内外资协调发展转变,规模结构由中小企业为主向大企业为主转变,总体上初步实现了由要素驱动为主向要素驱动和创新驱动相结合转变。
趋势三:民营经济领先发展。随着转型升级成效开始显现,广东民营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质量效益提升,创新步伐加快,作用不断提升,地位逐步提高,领先优势凸显。从增加值看,“十二五”时期我省民营经济增速均高于全省GDP增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高于50%,已成为广东经济的主力军。从进出口看,“十二五”全省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远高于国有和外资企业,出口总额居全国第一。从投资看,民间投资动力显著增强,成为社会投资的重要来源。2015年前三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5%,比全省高3.5个百分点,对全省投资贡献率达60.8%。
趋势四:资本有机构成变动。多年来,固定资产投入的增加、技术进步、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推动广东资本的技术构成快速上升。工人人均拥有的固定资产从1978年的0.65万元/人增至2014年的29.97万元/人,提升了45.1倍。工业4.0、大数据、智能制造推动了广东制造新一轮技改,将继续促进资本技术构成上升。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为例,据统计,我省2014年工业机器人及相关智能装备产值约300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产值约100亿元;2015年机器人保有量可达4.14万台,其中新增需求约1.82万台,占全国新增需求总量的1/4,粤产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4000台左右。
趋势五:生产性服务业高速增长。自2013年起我省服务业占GDP比重连续3年超过工业占比,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推动全省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能力不断增强,呈现出明显的高增长趋势。2010―2014年,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年均增长4.3%,高出全部就业年均增速3个百分点。从新增市场主体看,2014年全省实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524.2万家,比2010年增加213.8万家,占全省新登市场主体的69.3%。从经济效益看,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企业营业利润2265.3亿元,增长24.1%,增速居全国首位,远高于其他省市。
趋势六:企业加快“走出去”。截至2015年年底,我省共设立境外企业6492家,遍及全球129个国家(地区),境外投资存量达601.2美元。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整合,如今广东不仅涌现出华为、美的、格力、中兴、TCL、农垦、广晟、粤电等一批有实力、有品牌的跨国经营企业,并在局部领域正逐步从国际产业链的参与者向主导者转变。
六大新趋势背后的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
深入剖析后发现,广东新常态下的六大趋势背后,存在着深层次的内在逻辑联系。
时至今日,没有人会对广东“世界工厂”的制造业地位提出异议,以单独经济体计算,广东制造业规模排名位列世界第五位。但不容忽视的是,我省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整体上仍处于中低端环节,数量众多的代工企业赚的仍是“汗水钱”,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跃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分化,是“广东制造”转型升级过程中正在经历的一个必然发展阶段,进而推动了广东资本技术构成的快速上升和资本价值构成下降,这是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的一个表征。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重大举措,全面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机器代人”步伐,推动广东省制造业再创发展新优势,努力实现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动与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倒逼下,广东制造正在逐步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的转变,工厂从重资产转向轻资产,机器设备从“庞大、半自动化”转向“精细、智能、自动化”。专家分析指出,这次变革是广东制造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最为接近的一次,将使“广东智造”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
如今,从广州新黄埔区的数控机床产业和单体工业机器人,到东莞松山湖的机器人产业孵化基地、顺德高新区的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机器人示范区和集聚发展高地在珠三角先后涌现。
与此同时,制造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制造业服务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巨大需求,构成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高增长拉力,推动全省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十二五”期间,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10%,2015年增加值达1.96万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53.1%,占GDP比重为26.9%,较2010年提高2.6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达45.5万家,比2010年增加20.8万家。
如果说“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广东服务”发展趋势和资本有机构成变化趋势是广东主动进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结果,那么,民营经济领先发展、加工贸易创新发展、企业加快“走出去”趋势,则是广东加快推进动力结构转换的结果。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省,广东经济发展较早进入新常态。先知先觉的广东在省委、省政府带领下,加快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双转移”、“双提升”战略。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广东加工贸易降速提质,基本实现产业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为主、产品生产方式以“委托设计+自主品牌”为主的飞跃;企业“走出去”为我省拓展国际市场、优化产能配置、获取境外要素资源、提升研发技术水平和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展了积极作用;民营经济质量效益提升、创新步伐加快、领先优势凸显……广东经济的自主创新力和产业竞争力在不断提升。
巩固扩大六大趋势是供给侧改革重要方向
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做好当前经济工作重中之重。
六大新趋势的出现折射了广东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在深度调整中优化升级,也为今后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了基础,揭示了广东未来发展的新路径。当前,广东正在通过深刻认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六大新趋势来统一思想认识、厘清观念误区,找准未来发展的挑战、障碍和短板,并努力从中找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方向。2月29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会议,并颁布了《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稿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个行动计划,提出了到2018年全省基本实现“僵尸企业”出清、3年去商品房存2630万平方米、今年为全省企业减负约4000亿元等有力措施,并要求各地各部门细化举措,形成合力,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该方案及五大行动计划的公布,是我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工作部署,其政策举措的提出很多都来源于此次开展的六大趋势调研,而从六大趋势调研报告提出的政策建议里,也可以看出我省下一步继续在政策上发力的一些端倪:
通过对工业产业分化趋势的认识,省有关部门提出要推进“僵尸企业”分类处置,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高增长趋势的认识,省有关部门提出要推动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规模壮大、结构优化、格局创新、支撑有力四大发展目标,为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更有力支撑;
通过对民营经济领先发展趋势的认识,省有关部门提出要多措并举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环境;
通过对资本有机构成变动趋势、企业加快“走出去”趋势、加工贸易创新发展趋势的认识,省有关部门提出要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的广东,正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努力在思想上、认识上、本领上、能力上向中央看齐,走出重速度轻质量、重增长轻转型、重增量轻存量、重当前轻长远的认识误区,加快走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