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州将如何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
来源:广州市科创委网站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15日

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16日已召开,作为要努力成为珠三角创新驱动发展的龙头和引擎的广州,2015年广州科技创新发生了什么?2016年广州科技创新将如何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新华网广东频道从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获悉,广州正在抓紧建立广州市科技创新企业数据库,努力在未来一年培育新增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150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00家以上,并努力确保到2017年,全广州财政科技经费增加到100亿元以上。

“十二五”收官之年,是广州市科技创新工作转变思路、取得突破的一年。新华网广东频道了解到,这一年广州秉承“坚持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科技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进科技与产业、平台、金融、知识产权、人才、民生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实施财政科技经费和孵化器发展两个倍增计划,力抓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金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孵化器等重点任务,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取得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一是创新创业环境持续向好。

广州市场环境不断改善,连续3年荣登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首;13家企业入选美国商业杂志《快公司》中文版评选的中国最佳创新公司50强,数量仅次于北京;在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调研评定的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不含直辖市)排名第二;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连续6次蝉联世界第一。随着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获批,与南沙自贸试验区形成了“区域叠加”效应,为企业、创业者、投资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二是重磅科技政策相继出台。

2015年,广州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导向,出台了“1+9”科技创新系列政策,内容涵盖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和激励、科技金融等多个方面,形成支持创新创业的全方位政策体系。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补助、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扶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扶持、科技金融补助、高新技术企业和众创空间扶持等政策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市场最活跃的要素,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广州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对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入库到省科技厅受理高企认定,再到正式获得高企认定,分别给予企业60万、20万、100万元的补助,科技扶持措施覆盖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等不同阶段。2015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数量接近过去两年之和。为了激发企业创新活动,广州积极推动落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政策,市区两级财政安排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资金近10亿元,并向省推荐享受省财政补助经费近5亿元。

四是全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广州地区众创空间发展势头良好。14家众创空间在科技部备案,获批纳入国家级孵化器管理支持体系,30家众创空间被省科技厅认定为众创空间试点单位。截止目前全市众创空间达50多家,正在培育一批优秀团队和企业,有效带动众包、众扶、众筹、众智的协同发展,成为推动广州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创新创业活动如火如荼,第17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成功举办,1162个“高精尖”海归创新创业项目集中亮相;广州创客创新和广东省留学人员创业成果交流现场会召开,近50个创业项目现场路演,1000多名留学科技人员代表参加;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州赛区)总决赛圆满落幕,突出投资导向,重点推进企业项目融资。

五是充分发挥科技金融杠杆作用。

截至2015年底,广州地区银行机构获批6家科技支行,创新科技信贷产品30余种,为约600家企业提供银行授信80亿元,实际贷款62.5亿元。设立首期4亿元的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用于推进银行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对合作银行为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所产生的本金损失给予50%的补偿,预计一年内带动40亿元、三年共计120亿元资金投入企业。

广州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15年,广州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距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2016年广州如何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 重点抓以下三方面工作

展望2016年,广州将继续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在建设创新载体、引进培育企业主体、营造良好环境上下功夫,立足广州高新区、中新知识城、科学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生物岛、大学城等科技创新空间载体,推进建设广州科技创新走廊,沿珠江两岸打造自主创新示范带,加快国家科技创新枢纽建设。重点围绕以下工作推动科技创新:

(一)突出一个主体(企业创新主体)。抓科技创新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抓紧建立广州市科技创新企业数据库,遴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创新小巨人,加大政策和经费支持力度,并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重点。培育新增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150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00家以上。

(二)实施两个倍增(财政科技投入、科技企业孵化器)。一是继续实施财政科技经费倍增计划,确保到2017年,全市财政科技经费增加到100亿元以上,引导全社会R&D经费支出增加到59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2.7%;同时,确保2个80%,即科技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企业(或企业牵头项目)的比重达到80%以上,后补助经费的比重达到80%以上。二是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力度,到2016年全市孵化器达到120家,孵化总面积8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万家,新增毕业企业1000家。重点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计算科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领域,培育龙头标杆专业孵化器。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孵化模式,重点扶持特色众创空间,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

(三)强化三个统筹(财政科技经费、各区科技工作、创新平台)。一是抓紧研究提出对全市科技经费统筹使用安排的建议,充分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二是建立市区联动的科技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各区科技工作报告机制,并将科技创新任务作为对各区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定期发布各区和广州地区高校、政府科研机构的创新指数排名。三是整合各类科技园区,以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按“一区多园”模式整合各类科技园区,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发挥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


数说广州科技创新成效

2015年广州科技创新主要指标

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数1919家 左右,同比增长16%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420亿元,同比增长8.2%

全市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1500家

科技企业孵化器119家,同比增长40%面积650万平方米

众创空间47家

“新三板”挂牌企业145家,同比增长3倍

国家重点实验室19家,数量占全省的73%

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8家,数量居全省第一

广州“珠江新星” 共有501人、同比增长26%

2015年广州科技创新工作“荣誉榜”

广州市科技创新实力榜广州连续5年位列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第二(不含直辖市)。

13家企业获评《快公司》2015年中国最佳创新公司50强,入选企业数量仅次于北京。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连续6次蝉联世界第一。获得国家、省科学技术奖项总数,位居全省第一。

2014年度广州国家级孵化器优秀数量全国第一。



本文链接:http://gzhea.org.cn/Article/20160315/4422.html 点击复制链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