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李拉 通讯员叶国 郭哲涵 高亮 企业投资建设项目从取得土地到动工建设审批由110个工作日缩减为60个工作日;构建审批监管大数据平台,打通信息孤岛,实现各审批监管部门无缝协作……昨日,广州开发区召开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市委常委、广州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黄埔区委书记陈志英在会上强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有效途径,要在审改关键环节上打开局面,“试点落到实实在在、可以衡量的成果上。成效如何,要让企业说了算、群众说了算。”
动工建设审批时限缩一半
“新三单一平台”构成广州开发区审改总体方案基本框架和关键要点。
今年3月中旬,开发区承担的415项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全部完成标准化编制和审核工作,成为全省首个完成标准化建设的区县。这将为开发区“一窗式”政务服务改革、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改革、审批监管大数据平台、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并不像普通居民办个证那么简单,相关建设规划设计除了必要的行政审查外,还涉及到规划、国土、环保、安全、交通,甚至地质、气象、文物等多部门的综合技术审查。这是审改中的硬骨头,目前全国鲜有全面成熟的改革案例。
“改革的难点就是要解决投资便利化问题,以往企业建设项目审批前后至少要盖章100多个,没个一年半载解决不了”,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黄埔区长李红卫提到。
广州开发区推行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集中清单”,涵盖从投资立项、规划、建设到竣工投产验收全流程38个审批和服务事项,设立全省首家行政审批局实施全链条集中审批。“把一个窗口受理,从形式上集中变为真正意义的审批集中。”
改革后,广州开发区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实现审批局“一门受理”、“全流程服务”、申请材料“一套多用”、多事项“并联审批”,企业从取得土地到动工建设的审批时限由110个工作日缩减为60个工作日,企业报批所需材料减少近半。
打造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广州开发区将审批与监管相分离,既优化事前审批,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以“监管清单”为统领,建立覆盖所有行业、领域的标准化监管体系,借助大数据支撑,实现审批与监管部门之间、监管部门之间互联互通,形成全区“一张网”智能、精准监管。目前,环保、安全、食品、药品、劳动、公共卫生六个监管领域已完成监管清单编制,正全面向其他监管领域推广。尤其是全国最先进污染源快速识别系统,可以秒级的速度对废气污染源进行筛选匹配,快速锁定污染源。目前已完成100多家重点污染源排放特征(指纹)的采集分析工作。
广州开发区注重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构建全区审批监管大数据平台,实现审批与监管数据信息的跨部门互联共享,打通信息孤岛,推动部门无缝式协作。依托大数据中心,开发区将加快建立对高危行业、重点工程、生产安全等重点领域的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