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下午,《广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及“三去一降一补”5个行动计划(以下简称“1+5”系列文件)正式发布。“1+5”系列文件详细规划了未来三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行动计划,描绘了广州以“加减乘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蓝图。到2018年,广州将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1万亿元,高新企业超30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2800亿元,营收超百亿元的总部企业达60家以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 增加值超2800亿元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好不好,关键要看“加法”灵不灵,要在关键领域“最大化求和”。
LG8.5代液晶面板二期工程等13个在建项目快马加鞭,瑞松科技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园等31个新项目加快推进,广汽比亚迪新能源车、力柏能源大功率动力电池等构筑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呈“双轮驱动”之势。
发展目标已明。到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1万亿元,高新企业超30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2800亿元,营收超百亿元的总部企业达60家以上。
“金融+”计划备受瞩目。先是打好“地基”,三年内,全市金融法人机构达80家以上,类金融机构达3000家以上,上市公司突破15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突破400家,金融业增加值超2500亿元。再是做好“跨界”,广州将推出“金融+”三年行动计划,国际航运、航空及国际科技创新三大枢纽、自贸区等都将成为“被加项”。
作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城市功能需要大做“加法”,以强化其集聚辐射能力。广州将强化空间规划“一张图+规划控制线”管理,提高重点区域规划设计水平。未来三年,广州城铁、地铁、金控、广州港这“四大家”用活175亿元专项债券,建设60万个停车位;六号线二期、七号线一期等10条地铁建成通车,地铁运营总里程超520公里;白云国际机场及南沙港扩建,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助推广州面向全球集聚高端要素资源。
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及服务提质增效。到2018年,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达八成以上,新建或改扩建中小学校127所,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3.2人。
年内为全市企业 减负705亿元
为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广州开出了“减法”清单:今年内,为全市企业减负约705亿元,其中实施普遍性降费(含政府性收费和基金)约63亿元,降低人工成本约95亿元,降低生产要素成本约5亿元,降低物流成本约4亿元,降低税负成本约520亿元,降低融资成本约18亿元。
按照中央和省减免34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的规定,广州在主动免征13项的基础上,于本月1日起全面免征剩余的21项收费地方收入。让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标准由两年一调改为三年一调,今明两年的标准按去年5月发布的标准执行。此外,从企业用水、电、气、地入手降成本,如地价基准价就维持去年标准不变。
政府简政放权。全市拟推开工商登记“全城通办”,实施企业投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清单、政府监管清单管理等。对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基层实施更方便有效的审批事项,依法下放或委托更多事项给基层政府实施。同时,推进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
房地产去库存方面,到2018年底,全市商品房库存规模争取比2015年底的2248万平方米减少180万平方米。具体来说,在全部消化2016年至2018年供应上市的商品房基础上,今年争取再化解45万平方米,明年化解63万平方米,后年争取再化解72万平方米,去库存周期基本控制在16个月以内,非商品住房去库存周期明显缩短。
不过,上述文件也指出,要确保广州市房地产库存保持在合理区间。为此,广州将继续执行住房限购政策。
移动互联网 与智能制造融合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乘法”,关键在用好创新发展理念,挖掘发展新动力,创造新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的“乘数因子”,推动经济实现“几何级增长”。
《广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行动计划(2016—2018年)》提出,创新型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驱动力、金融辐射力、总部控制力显著增强。
未来广州瞄准的是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10大重点领域,将力争培育和引进10家百亿级、50家50亿级、100家10亿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建成一批在全国叫得响、有影响力的产业和项目,让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体系更加厚实。
其中,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也将进一步发力互联网经济,推动腾讯广州总部、阿里巴巴华南营运中心、广东小米互联网产业园、复星南方总部等项目加快建设运营,打造以电商、社交为核心功能的平台经济,培育更多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制造和新业态、新模式。
金融创新也成为“补短板”的另一重点,包括争取设立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设立花城银行(民营银行)、银行卡清算机构等创新型金融机构,创设和引进一批互联网金融企业。
而借助达沃斯论坛、广州国际投资年会等招商平台,广州将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在穗设立总部、区域总部、共享服务中心等,打造华南总部基地。未来三年,广州将力争每年新认定总部企业20家以上。
化解过剩产能 为经济发展扫清障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除法”是指化解过剩产能,为经济发展扫清障碍,提升经济发展效益。
具体到广州而言,就是要把去产能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到2018年底,“僵尸企业”基本实现市场出清,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企业退出机制更加规范完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优化全市产业布局,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1+5”系列文件,广州将分类处置“僵尸企业”。到今年底,无资产、无人员、无经营场地的国有“三无企业”债务清算后注销,“长期休眠企业”实施退出清算;到明年底,国有“僵尸企业”通过破产清算、剥离重组、委托管理、债务重组等措施基本出清。落后产能淘汰方面,三年内全面完成省下达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至2016年底淘汰印染行业产能7846万米。
在加紧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广州也对低端产能说“不”,严禁违规建设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对不符合《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政策方向、有过剩趋势的低端产能项目一律不安排新的用地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去产能和产业转型升级是一脉相承的。广州提出,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增加适销对路产品供给,优化提升汽车、电子、石化等工业支柱产业,引导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创新供给提高效率。加大财税、用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工业总部及都市消费工业,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培育发展个体化医疗、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云计算与大数据、3D打印等新兴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