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做好“乘除法”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19日

 ■评论眼:能否实现过剩产能的“除法”效应,是检验广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心和魄力的关键。其中,对所谓“僵尸企业”的清理是试金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最要紧的一点,就是对低端产能决不让其再上马,严禁违规建设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新增产能项目。

 《广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及“三去一降一补”五个行动计划正式发布。这既是对《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及五个行动计划的回应和落实,也是针对广州实际情况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战略部署。

 从短期来看,这有利于了解广州近期发展的重点和长远打算。

 首先,以“加减乘除”的四大战略措施来实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行动计划,是广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方针。通常,人们大多把供给侧改革理解为做“减法”,即减税负、减审批权、去库存、去产能。但广州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是“加法”,应该说打破了各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般认知。

 更值得关注的是,广州的“加法”,一是加机器人、智慧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二是加金融机构这一广州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短板”;三是加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集聚辐射功能,尤其是城铁、地铁、金控、广州港这“四大家”;四是加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等民生事项。这显示出,广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前瞻性,又注重民生性;既“高大上”,又接地气。

 其次,在做“减法”中也是精准缩减,既保持与中央一致,又照顾广东、广州实际。一是普遍性降低政府性收费和基金,这是减的主要方向;二是简政放权,通过“全城通办”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三是化解房地产库存,争取去库存周期基本控制在16个月内。

 但是,最低工资标准由两年一调改为三年一调,显示了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理念,让企业的成本有所控制。另一方面,继续执行住房限购政策,保持与中央对一线城市“严格调控”的一致性,从而让市民的整体生活有所保障。虽然民间把广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大焦点放在“限购不放权”上,但总体上来看,仍是“有松有减”。

 再次,与“加减法”相比,更为大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法还是在“乘除法”上,其中,培育创新动力的“乘数因子”实现“几何级数增长”,可以说是决定广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是瞄准智慧装备及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十大重点领域,建成一批在全国叫得响、有影响力的产业和项目,这可能比上述许多“加减法”都管用。有了这样的“乘数因子”,“加减法”就好做多了。二是“互联网+”是广州产业与经济转型升级的着眼点,以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为主平台的新业态、新模式的兴起,有可能彻底改变广州产业结构和增长动力。三是“金融+”的全面启动,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花城银行、银行卡清算机构等创新型金融机构真的能在广州全面确立和兴起,广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设想就能获得新的驱动力。四是达沃斯论坛、广州国际投资年会等新型招商平台的启动,也给广州利用“乘法因子”以极大的支撑。

 最后,能否实现过剩产能的“除法”效应,是检验广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心和魄力的关键。其中,对所谓“僵尸企业”的清理是试金石。按照广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和计划,对待“僵尸企业”,一是对无资产、无人员、无经营场地的国有企业清算债务后注销;二是通过破产清算、剥离重组、委托管理、债务重组等基本出清。这既要有决心,也要有对国有资产流失、员工安置等一系列问题的合理处置。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对低端产能决不让其再上马,严禁违规建设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新增产能项目。

 相反,对新兴产业、新业态则要在财税、用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让广州成为珠三角的创新龙头,让广州在这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浴火重生”,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广州,一个有远大志向的广州,一个真正对标世界级先导性城市的广州!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本文链接:http://gzhea.org.cn/Article/20160419/4536.html 点击复制链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