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经济新常态,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在南粤大地拉开序幕。
2016年全国两会前夕,广东率先出台了全国首个省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4月15日,《广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及“三去一降一补”5个行动计划(以下简称“1+5”系列文件)正式发布。
“1+5”系列文件详细规划了广州未来三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行动计划,描绘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蓝图。三年内广州超6000亿元投向十二大工程,着力创新型经济,抢占经济制高点,带动广州经济完成蜕变。到2018年,广州将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1万亿元,高新企业超30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2800亿元,营收超百亿元的总部企业达60家以上。
广东、广州正以创新发展为核心驱动力,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攻坚战。以创新发展为核心驱动力,创造有效供给,增加供给质量;以深化改革为支撑,简政放权,激活市场活力,降低企业成本,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为全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重要动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
2018年将超2800亿元
经济新常态下,广汽传祺全系逆势热销,同比劲增227%,增速领跑中国车市。LG8.5代液晶面板二期工程等13个在建项目快马加鞭,瑞松科技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园等31个新项目加快推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浪潮中,广州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坚持创新、提效、保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先行一步,为继续保持高含金量的快速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广州正着力建设国际航运、航空、科技创新三大战略枢纽,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营商环境和政治生态环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换发展动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按照“1+5”系列文件,广州将全面增强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功能,为加快建设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支撑。从总体方案看来,广州主要从化解过剩产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培育三个方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成为发展重中之重。按照计划,到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1万亿元,高新企业超30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2800亿元。 (下转A2版)
(紧接A1版)三年内,全市金融法人机构达80家以上,类金融机构达3000家以上,上市公司突破15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突破400家,金融业增加值超2500亿元。
科技、金融、总部经济加快发展。重点推进珠江两岸创新带、广州科技创新走廊以及广州高新区“一区五园”、广州国际创新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小巨人培育计划,加快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落实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意见及配套政策,支持创新创业领军团队、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服务领军人才在穗发展。大力实施财政科技经费倍增计划,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
发展移动互联网
智能制造新业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乘法”,关键在用好创新发展理念,挖掘发展新动力,创造新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的“乘数因子”,推动经济实现“几何级增长”。
未来广州瞄准的是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10大重点领域,将力争培育和引进10家百亿级、50家50亿级、100家10亿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建成一批在全国叫得响、有影响力的产业和项目,让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体系更加厚实。到2017年底,推动25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2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
其中,备受关注的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加快做实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产业链,将推动腾讯广州总部、阿里巴巴华南营运中心、广东小米互联网产业园、复星南方总部等项目加快建设运营,打造以电商、社交为核心功能的平台经济,培育更多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制造和新业态、新模式。
金融创新工程将推进,金融业增加值超2500亿元;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和百亿元总部企业分别达10家和60家以上。包括争取设立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设立花城银行(民营银行)、银行卡清算机构等创新型金融机构,创设和引进一批互联网金融企业。
而借助达沃斯论坛、广州国际投资年会等招商平台,广州将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在穗设立总部、区域总部、共享服务中心等,打造华南总部基地。未来三年,广州将力争每年新认定总部企业20家以上。
年内为全市企业
减负705亿元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方面,广州今年内,为全市企业减负约705亿元,其中实施普遍性降费(含政府性收费和基金)约63亿元,降低人工成本约95亿元,降低生产要素成本约5亿元,降低物流成本约4亿元,降低税负成本约520亿元,降低融资成本约18亿元。
全市拟推开工商登记“全城通办”,实施企业投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清单、政府监管清单管理等。对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基层实施更方便有效的审批事项,依法下放或委托更多事项给基层政府实施。同时,推进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
化解过剩产能方面,具体到广州,到2018年底,“僵尸企业”基本实现市场出清,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企业退出机制更加规范完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优化全市产业布局,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去产能和产业转型升级是一脉相承的。广州提出,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增加适销对路产品供给,优化提升汽车、电子、石化等工业支柱产业,引导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创新供给提高效率。加大财税、用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工业总部及都市消费工业,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培育发展个体化医疗、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云计算与大数据、3D打印等新兴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