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金交会落幕 意向性签约达3338亿元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28日

 6月26日,历时三天的第五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下称“金交会”)在广州圆满落幕。

 本届金交会以“金融稳健服务创新”为主题,共举办1个主论坛和7个分论坛,参展机构共308家,产融对接项目45项,意向性签约金额达3338亿元;参展机构推出现场优惠措施236项,举办路演、推介等专题活动56场。

 短短三日内,金交会赚足人气,据主办方初步统计,24—26日,会场总参观人次达12.8万,应聘人数1200人次。

 具体到实际金融交易成果,据主办方统计,会议期间,银行方面办理个人贷款授信1000万元,理财业务1253万元;证券类交易方面,开户业务合计5560万元;保险类交易方面,成交总量16403笔,保费总额5486.05万元,成交总保额94.15亿元。

 在促进产融对接方面,本届金交会共收集签约项目45项,产品内容包括银行授信、跨境贷款、股权融资、融资租赁、私募债等多个方面,有效推动金融资本与实体产业的对接,实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

 除了丰硕的交易成果,本届金交会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呈现集金融成果展示、金融改革宣讲、金融知识普及、金融学术交流、金融产业对接、金融产品推销、金融设备展销、金融人才招聘和金融招商会“九会合一”的丰富内容,亮点频现。

 通过融合跨境项目、青创板项目及广州科技企业创新项目系列推介、路演以及广州青年创业大赛等活动,为创新创业项目与资本搭建对接桥梁和融资平台,推进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变现,助力金融支持创新创业。

 广州金融人才需“国际化”金融机构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6月26日,也是金交会的最后一日,琶洲展馆依旧熙熙攘攘,人气不减。现场对未来金融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吸引了大批金融业界人士参与。

 趋势1:金融人才国际化

 金融人才需求增近一成

 在金融人才论坛上,猎聘华南区总经理江莉在当日表示,就目前猎聘网的调查数据看,金融中高端人才主要仍集中在北上深三个大城市,这一点主要与金融机构分布有很大关系。

 另一方面,从人才流动方向看,据猎聘网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更多的金融从业者希望去北京、深圳发展。从金融人才的流入比率看,2016年第一季度,上海流入比率占到25.8%,北京流入比率占21.6%,深圳占9.2%,广州占5.7%。而从人才需求方面看,上海、北京是需求主要来源地区,紧随其后的是深圳和广州。

 而在猎聘网当日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在今年的第一季度,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量有回暖的现象,和去年同期比较,金融还有接近两位数字的增长。猎聘网方面相关负责人同时表示,金融行业未来三年的需求不会有太大改变,尤其是北上广一线城市的人才需求基本上不变。

 高端金融人才“国际化”受关注

 针对广州市高端人才培养现状,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邹新月认为,广州市高端人才引进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与北上深相比,总部级平台匮乏,法人金融机构偏少,高端人才集聚无产业基础支撑。第二是人才结构欠佳,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尚缺乏明显的吸引力。第三,广州高端金融人才引进的软环境有待改善。“人才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产业而单独存在,法人金融机构偏少,高端人才集聚无产业基础支撑,导致高端人才缺乏舞台。”邹新月表示。

 不过,眼下正是金融行业发展的机遇期。邹新月建议,广东应努力抓住国家级总部级平台建设,在市场创新、国家急需等金融领域,围绕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努力抓住总部级银证保平台建设机遇,为高端金融人才的集聚提供广阔平台。

 此外,其建议广州系统完善金融人才扶持政策,比如加强广州市金融从业人才培训体系建设,不断提升金融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国际化水平及专业化程度。同时,引进金融教育和认证机构,为金融从业人员获取高级的执业资格提供便利条件。

 在激励方面,邹新月建议,广东应当推出金融企业建立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收入与业绩合理挂钩的激励制度。对高层次金融人才进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同时要提升高端金融人才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各级人大、政协金融界代表和委员的比例。

 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副院长郑厚明则认为,随着人才流动市场化加剧,培养夯实广州金融队伍越来越需要重视“国际人才本土化”和“本土人才国际化”。“金融作为特殊行业部门,需要同国际接轨。金融创新需要金融人才队伍,我们就需要有专项金融人才政策支持,所以广州这几年一直在逐步强化加大对金融人才政策的创新。”

 对此,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陆军也很认同。他表示,当下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国际化,另一方面是如何整合优势资源。陆军表示,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广州“走出去”和“引进来”都有很多机遇和挑战。“人才资源的国际化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责任。高校应该是为企业国际化,引进国际化贡献力量。”陆军表示。

 趋势2:金融服务科技化

 超两成金融服务将被金融科技取代

 6月26日,在第五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上,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发布对最新全球金融科技调查结果。普华永道《跨越行业界线:金融科技重塑金融服务新格局》报告预测,超过20%的金融服务业务在2020年之前将被金融科技所取代。

 据这份对46个国家的544位金融服务行业人员的采访调研显示,受访者认为,未来5年最有可能被冲击的是消费金融和资金划转与支付这两个领域,而保险和资产管理业务的变革也将紧随其后。

 据普华永道调查显示,超过80%的传统金融机构受访者认为,其部分业务面临着被独立的金融科技企业取代的危险,而银行业中持此观点者更高达95%。有企业认为,23%的业务会因为金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而难以为继。

 数字化革命改变了客户获取金融产品及服务的方式,金融科技也使得客户需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金融科技是金融服务与科技行业的动态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发布会上,彭浩贤表示,“在现代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潮流中,金融科技最大的优势在于能通过提供更丰富、便利、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趋势3:普惠金融走“微利”化

 普惠金融要走保本微利可持续道路

 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性均有所提升。25日,在广州琶洲会展中心举行的中国(广州)普惠金融高峰论坛上,业内人士认为。

 广州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长潘伟志在论坛中表示,广州一向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经过近3年的发展,广州特色普惠金融模式已经成为了全国示范。

 潘伟志表示,广州将社区和农村作为发展普惠金融的主战场,一手抓社区金融,一手抓农村金融,以社区金融服务站、农村金融服务站为载体和平台,以示范点、示范村、示范镇和试验区为抓手,围绕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普惠金融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普惠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普惠金融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具有广州特色的普惠金融模式。

 中国小贷联盟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副所长杜晓山认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要广泛,服务要深入到最大范围、最贫困的群体当中,在服务广度和深度中,呈现出普惠制特征。广州唯品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总经理倪慧平表示,在互联网时代,应依托大数据打造普惠金融的风控体系。



本文链接:http://gzhea.org.cn/Article/20160628/4718.html 点击复制链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