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各区“角力”汽车梦
来源:南都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30日

广汽与比亚迪联手,要打造一个新能源客车项目。上个月,这个项目正式落地,选址却从传言中的增城“溜”到了从化。一出“换址疑云”,让广州东、北两个汽车产业集群,增添了一种“角力”的色彩。向来工业乏力的从化,或将因此迎来新的增长极;本就拥有3个汽车厂的增城,仍将集中力量制造它擅长的乘用车。带着“新能源”和“自主品牌”两个热门标签,这个大项目也被业内人士寄予厚望,被认为是广州走出“日系”笼罩的重要一步。广州曾经要做“中国‘底特律’”的说法,随着底特律的衰落逐渐淡出这个城市的视野,但各区的汽车计划或许让广州的梦想照进现实。

北部 花都调产业结构 从化有意外之喜

拥有整车制造厂的区是幸运的。花都东风日产生产基地,两工厂年产能达60万,比广州其他几家整车生产企业的产能都大。加上汽车零配件制造业,花都的汽车工业产值是广州各区唯一超过1000亿元的,比第二名的黄埔多出了500多亿元。但花都对汽车业的依赖程度也达到了一定程度。

广州市社科院汽车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巫细波认为,对日系汽车来说,政治因素带来的市场风险很大,而且是长期的,“目前的预期也不好”。2012年的“钓鱼岛风波”,让花都汽车产业的季度增速跌至-12%,这直接使得全区经济低位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降了近一半,从2011年的12%降至6.3%。

花都也开始忧虑,“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问题。其区长林中坚去年就提出,要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花都汽车业“一枝独秀”的现状。花都也在为丰富产业结构而努力。他们委托研究机构为当地的汽车服务业作产业规划,还计划引入新能源车项目以及国产商用车项目。

新能源项目,就是从化得到的一个意外之喜。接下广汽比亚迪项目后,从化成为汽车产业北部集群的生力军。实际上,从化并非没有汽车工业基础。2009年投产的广汽日野就在从化,主要生产卡车,但其重卡较高端,在超载多、更新快的中国卡车市场,需求并不大。

巫细波说,虽然是客车项目,但从化可以借这个机会抓住整个珠三角的市场,推动力主要是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广汽集团拥有广州客车厂,其“客车”优势和比亚迪的“新能源”优势合并,堪称“强强联合”。从化方面也认为,该项目的落地建设,对于促进从化汽车产业腾飞、带动从化工业经济发展、加快北部城市副中心建设,均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在巫细波看来,广汽比亚迪项目的“换址疑云”并不难理解,“选址一方面看政府意图,另一方面企业也有自己的选择。这种大项目的选址可能企业会更强势,因为它用地大,长远规划用地超千亩,而且需要商用车的配套产业”,这样看来,从化更有优势。

南部 将改变广州没有豪车品牌现状

2012年的“风波”过后,2013年是广州汽车制造业的“回暖”季,总产值增长了24%。而今年,对汽车工业的高强度投入或将延续这一态势。投入的办法主要是建新厂、现有工厂扩大产能。南部、东部几个整车制造厂都在动作。

其中,番禺的广汽乘用车今年将把产能从10万辆扩建至20万辆,广汽菲亚特需要在12月前完成焊装和总装生产线设备、新车型专用工装、生产检测设备及模具购置。番禺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新兵”,2010年在化龙投产的广汽“传祺”为广州打响了自主品牌汽车的头炮,也使番禺成了“有房又有车”的富裕户。继自主品牌之后,番禺有望再为广州填一个空白——— 落地不久的广汽菲亚特番禺工厂将引进Jeep车型做国产化。巫细波说,这将改变广州没有豪华车品牌的现状。虽然势头乐观,但自主品牌产能、销量仍有限,南部集群主要仍靠南沙的广汽丰田,尽管后者近年来扩产、车型更新都比较慢。

东部 增城汽车产能有望超花都

继番禺“传祺”后,增城接过自主品牌汽车的第二棒。位于其工业重镇新塘的北汽华南基地,于上月建成投产。引入北汽,是一股全新力量的注入。业内有人将北汽增城基地和广汽在番禺的乘用车公司放在一起,称为广州自主品牌的双“犄角”阵营。

关于北汽的进驻,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2012年参加北汽增城基地项目开工典礼时,广州市长陈建华透露,他和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是阔别30年的大学同学,“我们在北京钢铁学院,他在冶金系,我在机械系,我们同为优秀的团干部。”

另外,增城还在建一个新的汽车厂,即广汽本田第三工厂暨发动机工厂。全部建成投产后,增城三个汽车厂总产能将达63万,超过花都现有产能。但相比花都,增城对汽车产业的依赖度较小。但从绝对数来讲,增城去年的汽车工业产值只有花都的三分之一强,整车产量更是只有花都的两成,距南沙也有不小差距。要成为汽车制造大区,增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背景“底特律之梦”的是与非

“广州要做中国‘底特律’!”在曾经的“汽车城”底特律宣告破产半年之际,这样的话自然不合时宜。但在过去十年间,“广州剑指中国底特律”、“底特律之梦有多远”之类的说法时常见诸报端。2003年、2011年还有两位广州市长公开称,广州将成为或者要成为中国“底特律”。

这种联想不难理解。2003- 2004年,三大日系汽车先后落脚广州。那时的人们觉得,本田、丰田、日产三家日企的合资厂落脚广州后,与底特律当初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足鼎立”的格局颇为相似。另外,广州汽车产业也的确辉煌一时,尤其是轿车生产。统计数据显示,广州轿车产量占全国的份额,从2003年的占全国8%多,升至2008年的16%以上,翻了一倍。

近几年来,随着底特律衰落的加剧,中国“底特律”的说法在广州变少。又有两名广州主官在不同场合,对“打造东方底特律”的说法表示不认同,一个是从城市的综合发展讲,一个是针对底特律的衰落现状。但广州推动汽车产业的步子仍然很大,“十二五”期间的设想是,整个汽车工业总产值要超过6500亿元,与当时的产值相比要翻一番。

但随即,2012年“风波”给日系汽车沉重一击。汽车占了六成工业产值的花都当即受到重挫,当年汽车制造业产值降了一成。而2013年汽车产业的快速回升,在统计公报中被描述为“令人振奋的‘井喷期’”。从全市来看,汽车工业在2013年第三季度的明显回温,当年的工业增长贡献了最大的份额。

与此同时,广州的汽车产业规模规划也迅速调整,而且幅度颇大。2012年规划时提出的6500亿总产值被降至4500亿,产能规划更是直减三分之一,到2015年“产能增加到450万辆”调整为“超过300万辆”。


本文链接:http://gzhea.org.cn/Article/20140530/2571.html 点击复制链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