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须抓住机遇重塑自身科研实力
来源: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0日

更值得反思的是,“1+7”城市各自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的角色。有学者提出珠三角要打造为中国“硅谷”,但实际上,美国硅谷并不是重要的大型加工业基地。珠三角既要做先进制造业基地,又要做“硅谷”,显然各个城市要有所分工或有所侧重。其中,广州要放弃一般性加工业,侧重于一些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也可以做一些普通制造业的总部所在地;但重心应该放在发展创新发动机、要素整合平台、合作交流中心的位置上来。这样,才能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兄弟合作、产业联动的关系。

从正在举行的全国两会上得知,广州将联合“珠三角”其他城市以“1+7”方式整体申报建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但是,长期以来,对广州能否担当全省创新龙头的重大责任一直存在疑问,这次整体申报给广州一次新的机会重新证明自己的科技潜力仍有可挖掘的空间。

与自贸区申报一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又一次整体申报,似乎预示着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模式的形成,也再次要求广州重新定位自身角色,而这可能是优势再造的一次新的机会。

让广州做“1+7”的龙头,很大程度上是广州的科技潜力所致。

广州聚集了全省2/3的普通高校、97%的国家重点学科和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市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5家,国家工程实验室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31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95家。说广州是华南科技研发资源最集中的城市一点不夸张。

但另一方面又是很难堪的现实。数据显示,广州的R&D占GDP比重为2.26%,与北京(5.79%)、上海(3.16%)、天津(2.7%)、深圳(3.81%)和苏州(2.6%)的差距较大。即使规划到2017年达到2.7%的目标,也只是与目前的GDP追赶者天津、苏州现状差不多。

更有意思的是,珠三角以“1+7”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但珠三角有9个城市,公开信息没有说明这“1+7”是哪些城市。可以肯定的是,这1是广州;可以猜测的是,这7是除广州、深圳之外的其他珠三角城市。

那么深圳去哪里了?其实,2014年6月,深圳已经成为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因此,严格意义上,珠三角将可能有两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是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个是没有深圳的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从“1+7”内部来看,广州的优势就显得更加明显,龙头地位几无争议。

但广州仍避不开与深圳比较和竞争。深圳的优势就是广州必须面对和补足的领域。一是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环境。证券交易所是深圳已经确立的优势,无法撼动。追随证券交易所的PE、VC在IPO注册制改革成功以后有可能离证券交易所而发展,这为广州吸引创新金融机构提供了较好条件。

二是科技领军人才和龙头企业。这实际上与前一个问题是密不可分的。在创新领域,资金、人才、技术是相互追逐的。IPO注册制改革成功有可能使资金更加靠拢技术和人才密集地。广州拥有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先进技术的培育基地,可能成为各路资金更看重的目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气氛下,广州还要培育更多的创客式平台和孵化器,并以此对接龙头企业。

三是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以前广州在明确自身的高科技竞争力优势时认定在国家三大创新模式中,原始创新大多数由北京、上海执行,广州只能选择少数几项进行;重点是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现在转型升级进一步深化,国际分工格局也在变化,中国经济实力壮大许多并已经崛起一批有庞大经济实力的创新企业。无论是研究机构还是大型企业已经开始重审广东可否在原始创新上有更多作为,而广州的科技潜力就又凸现出优势了。

最后,更值得反思的是,“1+7”城市各自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的角色。有学者提出珠三角要打造为中国“硅谷”,但实际上,美国硅谷并不是重要的大型加工业基地。珠三角既要做先进制造业基地,又要做“硅谷”,显然各个城市要有所分工或有所侧重。其中,广州要放弃一般性加工业,侧重于一些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也可以做一些普通制造业的总部所在地;但重心应该放在发展创新发动机、要素整合平台、合作交流中心的位置上来。这样,才能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兄弟合作、产业联动的关系,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才会在广州的引领下取得真正成功。(作者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



本文链接:http://gzhea.org.cn/Article/20150310/3498.html 点击复制链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