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冠昊生物搬入科学城国际企业孵化器,成为一家入孵企业。2013年,从孵化器毕业、已经成为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冠昊生物,走上了自建孵化器的道路。冠昊生物从一家再生型植入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企业,扩展为再生医学工程、细胞与干细胞产业的企业集团。
在创新科技企业扎堆的广州科学城,像冠昊生物这样成长、壮大之后自建专业孵化器的企业并不是少数个案。
随着科技发展,创新研发已经进入高度分工阶段。单靠一个企业单打独斗,难以成长为“大树”。依托自身资源,通过建设孵化器进行内生孵化或外生孵化,向平台化、集群化(或集团化)过渡,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可行道路。
孵化企业十年成功
稍有医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人体膝盖的软骨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损伤,将给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
现在冠昊生物有一种医疗技术叫做ACI治疗技术,能取出伤者的软骨细胞,在细胞GMP生产车间培育扩增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后,将培育的软骨细胞移植到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支架”上,形成组织工程软骨,通过手术移植回伤者的膝关节处。这就是“再生医学工程”。如今在国内,说起再生医学材料,业内人士都会想起冠昊生物。冠昊不仅是国内再生医学材料领域公认的龙头企业,也是生物医药领域为数不多的上市企业。
20世纪90年代,再生医学工程尚处于起步阶段,五位旅美华人科学家和企业家就从美国对该学科的重视中察觉到了历史机遇:1997年,他们在美国南加州开始筹划成立冠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999年,冠昊生物公司在美国获得四项核心专利后迁回国内,在广州落户。当时,现在的冠昊生物董事长朱卫平带领同事在白云山制药厂租了一间厂房,埋头搞研发。回到国内最初的六年,对朱卫平来说,是一段艰难苦闷的岁月,由于再生医学当时在国内属于非常超前的领域,团队找不到投资,公司曾两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濒临生死关头,生存边缘。
2006年底,是冠昊创业最艰难的时候,长期高额的、未有产出的投入压得朱卫平喘不过气。春节,已倾尽所有的朱卫平向朋友的朋友——一名猪肉商人借了20万元,给员工发年终奖。然而很快,冠昊生物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公司终于拿出了第一个产品——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脑膜建)。二是广州开发区科技局相关领导三次上门拜访,邀请冠昊生物入驻科学城国际企业孵化器。
脑膜建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去抗原性完全符合临床要求。中国每年有约20万例脑外科手术,脑膜建的使用量巨大。一开始,很多医院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采用了这一产品,结果临床效果之好大大超乎他们的预料,随之而来的是冠昊脑膜建的销量突飞猛进,由2006年上半年的140万元直线上升到2008年的3500万元。
2012年,冠昊生物从孵化器“毕业”,建设了自己的企业园区。2011年7月6日,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创业板上市。到2015年,公司获得国家批文的产品达到四个。
不可否认的是,生物医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像冠昊生物这样16年拿出4个产品的已经算是“高产”了。脑膜建等产品处于细分领域,利润高但市场有限,企业成长的空间在哪里?
自建孵化器内生外延扩展
上市之后,冠昊生物谋求战略调整,向平台化转型。从孵化器毕业的冠昊深知孵化器对于初创型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决定自建生物医药领域的孵化器。
2013年投资建设冠昊生命健康科技园,注册资本1.21亿元,总面积8万平方米(含在建),累计引进入园企业达到27家,在园企业注册资本超过3亿元。冠昊生物利用自身的创业经验和技术资源,为生命健康科技项目和中小微企业提供从资金、创业导师、实验场地、研发仪器设备、销售渠道以及工商登记、项目申报等全方位专业孵化服务,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冠昊生物产业园是2009年建设的,2013年投资1000万元成立了科技园,二期工程建成后总面积将达到8万平方米。
冠昊生命健康科技园总经理张倩说,生物医药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中国起步又比较晚,单凭一个企业单打独斗,力量是有限的。冠昊是生物医疗领域为数不多的上市企业,他们的优势不仅在于科研,更在于科研成果产业化。
据粗略统计,生物医药类企业创业成功率仅5%左右,在专业孵化器的培育下,创业成功率可大大提高。张倩说,生物医药初创企业可谓难关重重:首先是研发风险高、投资周期长,一般风投轻易不敢涉足,而生物医药科研却需要大量经费,企业动不动就陷入财务危机导致科研中断;其次是药品审批周期长、手续繁琐,而企业的负责人往往又都是纯科研人员,对报批规则不了解,有的企业甚至不知道审批时需要有关实验数据的记录材料,导致审批过程中不断地要补充大量材料;最后,好不容易拿出了产品批文,药品的销售也是难题,出于保险心理,医生在尝试新药、新技术时会比较保守。
“这些路,冠昊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深知过程的艰难。”张倩说,“我们用了近二十年时间、以资金打造了一条生物医药领域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高速路,目前只有冠昊的几个产品在上面跑,太浪费了。建设孵化器,我们希望搭起平台,向同领域的初创企业开放资源和渠道,带动大家一起奔跑。”
达雅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香港企业,今年,达雅高在内地设立项目,在考察了众多园区之后,决定进驻冠昊生命健康科技园。该公司总经理周国辉说,冠昊生命健康科技园能给入孵企业带来很多资源,让科学家能专注搞科研。
冠昊不仅孵化外部企业,也在自己内部孵化新项目。从2003年起,冠昊内部就有团队在研发人工角膜,但项目进展较慢。因为公司角膜的研发进度较慢,2013年冠昊生物积极引进外部资本和技术,共同成立公司,进度大大加快。2014年项目完成临床入组,并进入国家药监局的生物新药绿色通道,今年内有望拿到准产注册证。通过成立孵化基金投资入股、租金优惠入股,冠昊生物通过孵化器这个平台,正在构建再生医学工程和细胞干细胞产业集群。
朱卫平认为,冠昊生物本身就是从小变大,对于再生医学类公司的成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未来,孵化器公司也需要股权多元化,不排除引入政府引导基金等。”
据了解,5000余平方米的一期孵化场地已饱和,目前入驻企业23家,预计到2016年,仅冠昊科技园的产值就可达到20亿元。
科技企业的“独木成林”术
在创新科技企业扎堆的广州科学城,像冠昊生物这样成长壮大之后自建专业孵化器的企业并不是个案。
中山大学达安基因是依托中山大学雄厚的科研平台建立的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涉足分子诊断、基因测序等生物医药行业的高精尖领域。达安基因在自身发展壮大后,成立了一个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孵化器,按照“高度自由、优势互补”的理念,不干涉企业运营,只提供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支持,给予孵化企业充分的自主权。公司通过品牌影响、销售渠道、技术支持等优势,向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上下游挖掘新的项目,孵化了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生物医药企业64家,形成了新的生物产业集群,其中进入新三板的企业1家,创业板审批上市的企业1家、进入IPO的企业8家,向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孵化了具有自主创新实力的64家生物医药企业,形成新的生物产业集群。
视源电子是全球知名的平板电视主控部件设计方案集成商,全世界平均每销售6台平板电视就有1台使用其主控板。2014年,视源电子实现产值50.4亿,人均360万元。它的成功经验就是把企业的研发人员培养成为“创客”,探索了“内生创新,体外孵化”的独特创新模式。视源电子在企业内部征集创业计划,由若干个创业团队提出创业方案,由企业管理层研究筛选后成立独立法人子公司开展运营,由母公司和研发人员共同持股,既服务于集团主营业务,又实现多元化发展。目前,视源电子已成功孵化12家业务子公司,已取得专利近500项,著作权近120项,总体成功率超过50%,远高于普通天使投资的成功率。其中孵化出来的视睿子公司,它的交互智能平板产品已替代了投影、白板等传统媒介,广泛用于会议、教学等领域,公司营业收入连续5年实现100%的增长率,2014年达到10亿元。
近年来,广州开发区实施“大孵化器”战略,以财政直接投资建设106万平方米孵化器(加速器),出台孵化器建设运营扶持政策,鼓励科研院所围绕自己的技术建设一批科技园。引人瞩目的是,该区依托高成长性骨干企业,催生了一批创新集群。
金发科技、毅昌科技、冠昊生物、京信通信、威创视讯、阳普医疗……广州开发区现有30家上市企业,其中超过七成都是科技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成长壮大以后,在政策引导和鼓励下,利用自身的专业、资金、人脉、经验等优势,对本行业内的小微企业进行孵化,带动了一批创新型企业的成长,这些企业主要集中于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进而形成了新的产业集群。
广州开发区鼓励有一定规模、高成长性的企业自建专业孵化器,发挥其在品牌影响力、销售渠道、创业辅导、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优势,带动集群式创新。孵化器孵化的,不仅是从树苗到大树的奇迹,更是“独木成林”的发展模式。
■观察
企业“孵化”创新集群的三种模式
在访谈中,许多创新科技企业都不约而同地说起对科技创新的前瞻,他们的看法惊人相似:随着科技的发展,创新研发已经进入高度分工的阶段。单靠一个企业单打独斗,难以成长为“大树”。依托自身资源,通过建设孵化器进行内生孵化或外生孵化,向平台化、集群化(或集团化)过渡,是企业成长壮大的一条可行道路。
笔者注意到,在广州开发区,企业自建孵化器培育“创新企业集群”,主要体现为三种模式:
一是内生孵化模式。所谓内生主要是企业通过内部人员的技术创新,不断诞生出新的创业项目,而后由企业出资成立新的子公司进行项目开发运营。广州视源电子科技公司是这种孵化模式的典型代表企业。该孵化模式优势在于充分发挥了母公司在专业领域的带动优势,既保持母公司的创新活力,始终处于行业的龙头地位,又培育出子公司服务于集团主营业务,实现了集团多元发展。
二是外延孵化模式。外延孵化是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孵化新的项目,从而延伸做强产业链,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中山大学达安基因公司是这种孵化模式的典型代表企业。这种孵化模式的优势在于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提供企业发展必需的要素,使初创企业快速发展,推动了产业链的延伸壮大,甚至一个骨干企业就可以培育出一个产业集群。
三是协同孵化模式。这种孵化模式类似于科研成果产业化,主要是企业利用自身的实验室、专业技术、销售经验等优势,把技术与市场充分结合,实现企业自身和孵化企业的快速发展。广州冠昊生物科技公司是这种孵化模式的典型代表企业,该公司作为国内再生医学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2009年从科学城的国际企业孵化器孵化毕业,建立了冠昊生物产业园和冠昊生命健康科技园,建设了经过GMP认证的实验生产楼,为进驻的科技项目提供资金、实验场地、销售渠道等全方位的孵化服务,实现小微企业“拎包入驻”,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他们对外引进高校和科研机构较成熟的科研成果,对内鼓励内部研发团队不断创新,保持了孵化项目的良性循环。这种孵化模式的好处在于孵化的科研项目具有很强的市场针对性,能够快速形成产值,同时减轻生物医药项目在研发过程中的资金压力,提升孵化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