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科技创新大会将给科企派“礼包”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02日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和准备,今日广州将举行科技创新大会,发布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

广州推行创新驱动战略难点在哪?用广州市科创委主任马正勇的话说,“科技、产业两张皮的情况比较明显,创新的‘驱动’力没得到充分体现,没有真正地把经济推动起来”。

南都记者梳理数月来广州科技创新方面的新动向,发现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被强化,不光是科技经费将向企业倾斜,科技管理部门科创委也在向偏宏观管理的“经济部门”转型,做社会资源整合者、科创平台的打造者。

创新驱动不止科技创新

科技与总部经济、金融被称为广州经济的三大短板。今年1月底广州市委全会的报告中,科技创新短板突出被列为去年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之一。部署今年工作时,“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九项重要工作中的第二项,位列“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之后。

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在报告中强调,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大力推动协同创新,推动以科技创新、产业组织创新、产品创新、经营模式创新为重点的全面创新。

今年2月,广州市长陈建华对于创新驱动有过一次简单的阐述,除科技创新外,创新驱动还涉及投资、管理、社会治理上的创新。市委政研室主任沈奎曾解读,过去创新驱动通常指科技创新,2015年强调全面创新的理念。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被强调

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部分,核心是把科技潜力转化为市场竞争能力。

今年3月,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时强调,要学习兄弟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进经验,坚定不移地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广州发展的核心战略。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被首先强调:把南沙新区、广州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新广州知识城打造成为创新驱动领军者,并继续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倍增计划;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培育引进一批科技创新骨干企业和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引进更多创新人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加强对科技运行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这次会议也同时透露,广州将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文件。

政府做什么?院士:资源整合

今年3月、5月,借着广东院士年会、科协年会在广州召开的机会,广州两次问计众多院士级专家学者,为广州创新驱动战略出谋划策。多名专家提到,政府应重在打造资源集成平台,发挥牵头和整合的功能。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强调政府对企业的服务功能、资源整合功能。他建议政府联合商会等,为广交会做“交易大数据”,来改造和服务传统产业;参与“一带一路”时,建议政府发挥联合、系统集合枢纽的作用,把广州的一批企业、设计院所等集成起来,提供解决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应洛也看重政府的资源整合功能,他建议广州建立创新创业交易市场,集合信息、知识、技术、资本、劳动和管理等多方面的资源,除了实现技术上的交易,还可以对科技成果或专利进行市场分析、开拓市场需求,使它们变成市场需要的产品,并且通过企业策划、金融支撑来实现创业。

“我们成了世界‘论文大国’,专利数量上也是‘世界大国’,为什么转化不成功?”刘人怀院士提出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中试阶段缺乏经费的问题,他建议政府来主导和支持产学研结合,“完全市场经济也不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也提出,成果转化的瓶颈就是资金的输入管道,建议广州政府支持成立“真正的风险投资公司”。

广州:科技创新成果力争“挂牌交易”

汪应洛院士的建议在广州有望实现,广州已在尝试打造交易平台、发挥政府的资源整合功能。据马正勇前不久透露,广州将打造知识产权交易所,汇集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和企业的科研需求,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挂牌交易”,并可检索、竞价。

广州科技经费投入低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一直是被诟病的“短板”之一。去年,广州开始实施科技研发经费、科技企业孵化器双倍增计划,预计到2017年全市财政科技经费将增加到100亿元以上,引导全社会R & D经费支出增加到590亿元以上,科技企业的孵化器总面积达到800万平方米。

同时,科技经费将更加倾向“需求”方———企业,而非传统的“供给”方———科研机构、高校等,“以后,70%将投入企业或与企业相关的领域中,以前很多科研成果做出来但不是企业需要的”。

具体补贴方式将更加市场化,即政府不再从微观上评判企业的具体研发项目,只要企业进行了科技研发就进行补助,“只要你敢投钱研发,我们就可以补贴你,我们相信市场的力量,企业知道市场在哪里、用户在哪里”。

补助标准按照1亿以下补贴5%,1亿以上补贴2.5%,10亿以上补贴1%的台阶性补助方案,“广州市、区两级每年拿8亿”。

科创委:“技术部门”转向“经济部门”

科技经费分配方式的变革,与广州的行政机构改革、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不无关系。

广州科技管理的核心职能部门是科技创新委员会,它诞生于数月前的广州行政机构改革,前身是广州科技和信息化局。比起原来的科信局,科创委少了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管理职责,保留了科技管理职责。

“我们正在从技术部门走向一个经济部门”,广州科创委主任马正勇一语道破这次改革的关键,他说,变身科创委后,广州的科技管理从微观层面转向宏观层面的政策设计等。

科创委自身也在不断简政放权,更多地发挥杠杆、桥梁的作用。怎样做杠杆、做桥梁?科技企业要怎样拿到政府的资金“大礼包”?这正是广州即将发布的“1+9”科技创新系列政策将要回答的问题。

马正勇曾透露其中一个将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贷款风险池”政策内容,“比如政府拿出4亿,要求银行在一定时段放40亿贷款给科技企业,要提供一些优惠、便捷的金融产品”,但具体怎样贷政府不做评判,政府只提供一份经过核实的科技企业数据库给银行,若贷款后发生呆坏账,政府可以承担一半损失。

记者了解到,“1+9”系列政策中的《广州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实施方案》、《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于去年出台,而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方面的两个文件要到年底推出,其余几份将在今日广州科技创新大会上发布。

家底

科技企业孵化器85家

至2014年底,广州全市孵化器登记备案85家,孵化面积达50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5344家,提供就业岗位5.6万个。

广州出台4个文件,希望到2017年孵化器面积“倍增”,达到800万—1000万平方米。

国家级实验室28家

广州有国家级实验室28家、工程中心18家、自检中心10家。

去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000亿元;新增发明专利申请量14589件,授权量4590件,获国家科技奖励15项、省科技奖励185项。

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北大、清华等合建21家新型科研机构;天河二号超算中心连续四次蝉联世界500强第一名。

44家科企新三板挂牌

去年广州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出资1.8亿元,新成立4只基金,新建超过15亿元规模的创投基金。全市各科技支行为近300家企业提供银行授信超过80亿元。

2014年已经有44家科技企业成功在新三板挂牌。去年广州有8家企业上榜中国最佳创新的50强。

短板

无龙头科技创新企业

2013年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1546家,远低于北京的6271家、上海的4198家和深圳的2516家。

“我们既没有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华大这样的创新企业,也没有华为、中兴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广州市长陈建华说。

高级人才少于北上深

广州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人数为100多名,仅为上海的28%、北京的12%。北京中关村集聚千人计划人才700个,是广州的7倍。

广州的归国留学人员仅3万人,落后于北京的11万人、上海的7.5万人、深圳的3.6万人。

产业化落后于北上深

广州有全省60%的普通高校、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77%的科技研发机构,但发明专利授权量仅4590件,不足北京、上海、深圳的一半,技术交易的合同金额不到200亿,在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中排倒数第一位。

科研投入GDP占比低

2013年科研投入占GDP比重仅1.9%,低于北京的6.16%、上海的3.4%、深圳的4%


本文链接:http://gzhea.org.cn/Article/20150602/3737.html 点击复制链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