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制造新战略重塑产业高度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06日

彭澎

评论眼:一个城市严格来说很难建立起如此庞大高端完善的门类和体系,较可能的是大珠三角城市群联合起来实现这个目标,抓手是广州为龙头的“1+7”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就是2015年7月广东省发布的《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重点工作方案(2015-2017年)》提出的,明确以深圳、广州为龙头,形成“1+1+7”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格局,建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

把广州制造“三步走”放在珠三角城市群中还要考虑港澳因素,毕竟届时香港回归近40年了,与珠三角城市群的整合将发生新的变化。同时,只有在珠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分工中,广州制造的定位才可能更加精准。

广州发布《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不仅将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打造“制造强市”的主要支撑,而且更加坚定了继续做大做强做高制造业的决心。

长期以来,广州制造业是以汽车、石化、电子产品制造作为三大支柱产业来发展的,这种势头持续了十多年。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广州开始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反思,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定》(2008年9月3日发布)中明确提出,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然而,金融危机警示的世界,简单放弃制造业有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即使号称要建立“大脑国家”的美国也提出了“制造业回归”。相比较而言,制造业发达且走向高端化的德国在金融危机中处境较好。

2010年,广州在对未来定位的反思中,提出未来要集中力量发展“十大”核心产业,即:汽车制造、石油化工、信息产业、重大装备、商贸会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并认为构成广州核心产业竞争力的目标是要做大做强“三个核心”,即核心产业、核心企业和核心产品。这里显示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新兴产业三者并重的思路格局。

后来一度在“新型城市化”的产业发展思路中,又提出发展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商务与科技服务、汽车制造、精细化工、电子产品、重大装备等9类优势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产业、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时尚创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6类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3年11月25日广州市政府公布十大重点产业发展方案,提出到2016年的长远发展目标:十大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并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百亿级龙头领军企业和中小微优势企业。这十大产业是汽车、精细化工、重大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

显然,3年时间并不“长远”。刚进入2016年不久,广州市提出的《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更加长远,远期展望到2035年,规划时间达20年!

按照“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取得重要进展,信息技术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技术创新处于国内领先。这多少是把“互联网+制造业”提升到国内先进水平,实际上国内有些“互联网+制造业”已经处于世界前列。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名列国内前茅,拥有一批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的地位显著提升,产业链向附加值高的部分充分延伸。应该说,这是相当高的要求,有相当高的难度。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广州要向深圳对标,拥有类似华为、中兴一样的跨国公司,好在腾讯微信在广州,网易、唯品会等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而UC、酷狗、YY等都可能进一步做大做强。

到2035年,制造强市更加巩固,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具有一批拥有世界影响力的制造业门类,逐步建立起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由于规划只是到2025年的十年,20年后的2035年目标较为空泛,但技术体系显然比产业体系要求更高,一个城市严格来说很难建立起如此庞大高端完善的门类和体系,较可能的是大珠三角城市群联合起来实现这个目标,抓手是广州为龙头的“1+7”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就是2015年7月广东省发布的《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重点工作方案(2015-2017年)》提出的,明确以深圳、广州为龙头,形成“1+1+7”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格局,建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

把广州制造“三步走”放在珠三角城市群中还要考虑港澳因素,毕竟届时香港回归近40年了,与珠三角城市群的整合将发生新的变化。同时,只有在珠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分工中,广州制造的定位才可能更加精准。

《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提出了三个定位: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基地、国家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紧密结合的示范引领区、“一带一路”战略重要支点和开放高地。我们看到,珠东地区,深莞惠是全省排名前三的电子产业基地,其中,深圳在信息技术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东莞机器人换人也是全国领先,惠州石化产业链愈加完善;珠西地位,珠海制造业正全面崛起,佛山传统制造业正在提升并试做“制造业一线城市”,江门、中山都在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相比之下,广州在土地、劳动力、空间布局等多方面并不占优势。

《规划》还提出了十大重点领域,包括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与精细化工、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能源及环保装备、轨道交通、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航空与卫星应用、都市消费工业。其中,有八个产业与《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产业相似,表明这在全国都可能有同质竞争;而且,在珠三角城市群中,广州具有相对明显优势的主要是新材料与精细化工、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轨道交通、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航空与卫星应用、都市消费工业,其他四个产业并不具备明显优势。

当然,广州有一个最大的潜在优势,就是科技研发力量,因此,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及一大批大学和科研机构,还有一批国有企业集团,这些才可能是广州制造的“大杀器”。但要形成制造业的现实生产能力,还要在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上下大功夫。


(作者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

本文链接:http://gzhea.org.cn/Article/20160306/4384.html 点击复制链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