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人工智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
为加快推进广州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基础 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根据《广州市构建“链长制”推进产 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对广州重要批示指示 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遵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 全链条创新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广州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广、产业 生态全、人才基础好的优势,聚焦细分领域创新,实现关键技术 突破;坚持融合应用导向,培育核心产业集群;围绕算法算力提 升,营造行业生态体系。通过智能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智能化,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城市发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构建应用 驱动、技术引领、产业协同、生态培育“四位一体”发展格局,将 广州发展成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和产业发展高 地,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
二、工作目标
构建广州市人工智能产业“链长制”,通过开展“十百千”战略 发展计划,建设 10 个人工智能产业园,开展 100 个人工智能典 型场景应用示范,培育 1000 家左右人工智能企业,到 2023 年, 全市人工智能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迈上新 台阶,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基本建成创 新要素齐全、创新氛围浓厚、创新协同良好的产业链体系。实施 “2+4+N”产业培育工程,将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为产业链原始创新、产业孵化 主阵地,遴选我市“造车健城”4 条人工智能优势赛道(“造”—AI+ 先进制造、“车”—AI+车辆交通、“健”—AI+健康医疗、“城”—AI+ 城市治理),每条赛道遴选一批重点培育企业,包括产业龙头企 业、高成长性企业、顶尖团队创业企业等,形成百花齐放、相互 使能的人工智能产业新生态。
三、主要任务
(一)开展固链行动,为产业发展提供策源动力。
1.布局前沿基础理论研究。以突破人工智能基础机理、模型 和算法瓶颈为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研究,推进深度 学习理论研究,在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类脑智能与脑机接口、 迁移学习等前沿理论及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 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吸引和凝聚国内外优势研究力量在穗开展人 工智能前沿领域科学研究。推动在穗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联合有研发基础、资金基础的企业积极承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 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 基金等国家、省重大战略布局任务。(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 合单位: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
2.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多方共建共享机制,引导具备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 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粤港澳科学大数据研究 院,实现互联共享和运行态势集中展示,开展科学大数据云服务 基础应用研发工作。充分利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现有资源, 加快推动广州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建设,夯实我市人工智能 算力基础,解决大规模 AI 算法计算、机器学习、语音图像处理、 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需求,加速垂直行业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 落地。(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工业 和信息化局)
3.构建开放协同创新平台体系。依托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 东省实验室、广州“鲲鹏+昇腾”生态创新中心、华为(南沙)人 工智能创新中心等基础研究平台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广 州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研究院等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的引领示范、 人才集聚作用,搭建人工智能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多场景训练与 测试验证重点实验室等一批人工智能应用测试实体,从源头上推 进人工智能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全力扶持人工智能链主企业建设广州国资国企云平台、广州信创云平台等数字化业务支撑平 台,引领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业 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专业机构等,共同建设人工智能重点领 域技术创新平台,着力建设佳都科技智慧交通、云从科技人机协 同、欧派协同设计与制造、金域医学临床检验与病理诊断、广电 运通金融智造与服务、科大讯飞机器人智能交互等省新一代人工 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围绕平台打造技术生态和产业生态。面向产 业链赋能侧与应用侧,建立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人工智能行 业应用、产品、技术及服务方面的评测方法与工具,开展人工智 能成熟度评价,构建数据安全、算法模型安全保障机制,促进 AI 精准赋能,提升人工智能应用安全性与可信性。(牵头单位: 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政府)
(二)开展强链行动,为产业升级提供创新引擎。
1.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组织重 大科技专项攻关,重点在类脑智能与脑机接口、语音识别、图像 识别、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家居等核心领域取 得一批攻关成果。制定广州市人工智能产业技术路线图,推动广 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在生态建设、行业应用、产业赋能等方向高质 量发展。开展数据标签与标注标准化技术、数据智能学习技术、 数据引擎与数据服务技术、智能诊断和基因治疗技术等攻关,着 力突破计算机视觉应用技术,重点在图像识别与理解、视频处理与摘要生成、超轻量视频超分、三维视觉等核心领域实现突破。 大力促进自主无人智能技术攻关,重点突破自主无人系统计算架 构、复杂动态场景感知与理解、实时精准定位、面向复杂环境的 适应性智能导航等共性技术。推进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攻关,重点 推进深层语义理解、逻辑推理决策、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对话等 关键技术研发,强化结合多种语境信息的语用计算研究。(牵头 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2.推动传统制造产业智能化升级。以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为 契机,推动制造企业建设复合场景、跨领域的工业智能应用平台、 工业大数据云平台及工业互联网等平台。加大首台(套)重大(重 点)技术装备研发投入及产业化,建设一批智能示范工厂和数字 化车间,推进智能制造升级。依托智能装备、无人驾驶、智能机 器人、无人机、智能家居等领域的产业基础,提升研发设计、生 产运营、远程运维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智能制造水平,突破新型 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 速器等核心装置。充分发挥汽车、医疗、能源、制造以及超大城 市运行管理等资源优势,加强传统优势产业与人工智能技术融 合。(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各区政府)
3.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园区蓬勃发展。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围绕“一 区三城”,通过重大项目牵引,试点示范带动,引导区域特色化 发展,形成“核心引领,多极联动、同频共振、开放共享”的人工 智能创新空间格局。实施“一区一园一项目”,重点建设 10 个人 工智能产业园,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黄埔中国智 能网联国家创新中心为载体,重点推动百度国家智能网联云控平 台落地,构建以“智能网联”为特色的数字经济特色产业集群;以 天河软件价值创新园为载体,加快发展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 自然语音理解等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推动园区打造成国家级软件 产业示范基地;以南沙国际人工智能价值创新园为载体,重点开 展人工智能核心算法、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等研究,建设成为国 际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试验区和人才高地;以广州西岸产业园、番 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价值创新园为载体,开展智能汽车智能感 知系统、车载计算平台和操作系统等技术研发,打造智能汽车领 域创新高地;以越秀黄花岗科技园为载体,重点从技术应用、产 业智能、数字政务三个维度,依托重大平台和应用场景推动产业 发展,打造超高清技术、地理信息、智慧商贸、智慧金融、智慧 文旅、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政务等八大应用;以从化明珠 智慧产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 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及 电子器件、传感器、机器人等智能制造产业,打造数字经济要素 齐全、业态丰富的产业园区。(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各区政府)
4.推动人工智能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在智能网联、语音识 别、图像识别、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加快打造一批 人工智能全球领军企业和品牌。加强人工智能企业培育工作,引 导人工智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人工智能企业积极申报高 企,挖掘和培育更多独角兽、隐形冠军企业。引导创投等各类社 会资本加大投资力度,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到 2023 年实现 培育 1000 家左右人工智能企业。(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 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三)开展补链行动,为“双链”融合注入韧性。
1.补齐核心关键器件产业链。基于广州市集成电路产业基 础,重点布局以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核心关 键器件研发与制造,支持具有本地深度神经网络推断计算能力的 智能芯片研发设计,建设广州智能芯片产业集群。推动智能传感 器研发与芯片制造、智能产品研发等相关产业深度合作,实现全 产业链协同创新。面向 5G(第五代移动通信)、物联网、汽车 电子、智能终端等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 有行业影响力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 化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商务局)
2.补齐人工智能场景不足短板。以先进制造、车辆交通、健 康医疗、城市治理等应用领域为牵引,强化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场景建设,面向人工智能重点应用领域开展 100 个人工智能典型场 景应用示范。加大应用场景开放力度,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围绕 场景打造技术和服务生态,促进应用场景与适应经济需求应用紧 密结合。(牵头单位: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发展改革委,配 合单位: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交通运输局,各区政府)
3.推动智能产品多元化发展。着力解决关键智能化产品储备 不足问题,重点支持智能综合便民、智能安防、智能网联汽车、 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等关键智能产品研究、生产、应用和推广, 以市场为导向促进智能产品多元化发展。大力推进面向社会治 安、工业监控以及自然灾害等多种场景的智能安防解决方案应 用;计算机视觉、大数据、车联网、自主决策控制等智能技术在 无人驾驶领域的集成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技术在高强 度、高柔性、高洁净度、高危险、高质量等制造领域应用,推动 企业扎根场景深挖落地应用,促进人工智能产品产业化发展。(牵 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各区政府)
4.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围绕广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目标及 现有产业基础,聚焦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统筹各区差异化布局, 深入开展产业链补链招商。完善广州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创新体 系,建立健全信息数据共享机制,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及产业切 实发展需求,制定产业链招商清单及工作计划,强化人工智能产 业链精准招商,推动人工智能核心要素资源集聚。发挥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升精准招商能力,提高招商竞争力,通过引 进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实现产业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强化区域产 业联动合作、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优势资源融入产业发展。(牵头 单位:各区政府,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四)开展稳链行动,为产业发展营造多元创新生态。
1.建设多层级人才培养体系。以人工智能产业应用为导向, 加强人工智能基础教育,以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 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为头阵,在高校中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培 养交叉学科背景人才。推动开设类脑智能、未来网络、高级机器 学习、量子智能计算等高级课程,为人工智能领域多种层次人才 培养提供支撑。支持开展人工智能竞赛,支持社会机构开展人工 智能技能培训,鼓励进行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创作。依托各 类研发创新平台,大力引进和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各类高、精、尖 人才和研发团队。加强人才服务,对高端紧缺人才在住房、入户、 医疗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支持。(牵头单位:市委 组织部,配合单位:市科技局、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各区政府)
2.营造良好多元创新生态。建立人工智能多元创新文化氛 围,行业协会加大沟通交流活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挥 科技中介如成果交易等机构的作用,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建立人工智能数据标准、测评、知识产权等服务体系,为我市人 工智能技术应用提供应用标准、部署指南、实践案例。支持创办 世界级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大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性、 高端化赛事,吸引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聚集,逐步形成“政 府引导、企业运作、学术互动”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体系。(牵 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各区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以“链长制”为抓手,成立广州人工智能产业“链长制”工作专 班和人工智能专家咨询委员会。搭建“政产学研金”相结合的人工 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建立市、区、企业三级联动机制,协同推动 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重要资源和重要工 作的配置及落实。对接国家、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工作部 署,引导、督促各区、各部门、各企业形成合力,形成高效协同 的任务推进机制。
(二)政策保障。 研究制订《广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十条》,切实推动 资源要素向产业链集聚、政策措施向产业链倾斜、工作力量向产 业链加强。加大对我市人工智能企业的培育力度,引导和鼓励培 育企业开展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探索我市人工智能企业自主技 术的推广应用政策,将我市人工智能企业的产品、技术、平台、项目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采购支持。科研 机构、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在与企业共同开展研发时,鼓励关联单 位对新产品、新技术共同出资成立公司,探索核心技术骨干以技 术入股,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落地转化。按规定对符合条件的人工 智能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加大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遴选支持,确保 个人、企业及时有效享受科技创新奖励、优惠、补贴政策。
(三)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资金对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平台以及示范应用创 新等方面支持力度。率先推行“一链一行”工作机制,完善人工智 能产业链发展金融服务体系,加快促进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和项 目建设,发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作用, 引导合作银行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科技企业信贷支持。支持持牌 融资担保机构对属于人工智能领域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探索知识 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创新,对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发展项 目、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等优先提供信贷支持。
(四)监管评估。 建设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库,支持行业协会联合“链主”单位构 建并完善人工智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基础支撑、创新能力、 融合应用、产业运行、环境保障等方面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态势、 特征、成效进行评估。加强人工智能产业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 护,营造公平、健康、有序的人工智能产业市场环境。构建动态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评估评价机制,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 产业发展政策绩效评价,做好政策动态调整,提高扶持政策的精 准度和有效性。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加大 对人工智能产品开发、成果应用等领域的监管和科技伦理风险评 估,完善数据监管治理体系,确保在数据处理、安全隐私和应用 服务等方面的规范和保护。